王北陽
(宿州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時代的到來,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其雙刃劍的屬性也表露無遺。高校在“互聯網+“背景下,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地改進自身的思政教育方式,才能使得思政教育取得實效。才能使得學生在接觸網絡的同時,能夠趨利避害,不被其中的腐朽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所影響,始終保持堅定的初心,堅守思想陣地不動搖。
“互聯網+”重點是“+“怎么理解。許多人將”+“簡單的理解為多種行業與互聯網的疊加。其實不然,目前學術界對于”互聯網+“的定義分為三種。一是以互聯網為媒介,助推各行各業的進一步發展后,呈現出的新的產業發展狀態。二是以互聯網為工具實現經濟的新發展的一種發展狀態。[1]三是互聯網自身的優化發展后,帶動各行各業的發展所呈現出來的新的國家治理形態。本文”互聯網+“更傾向于互聯網行業與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助推各行各業的進步與騰飛。
一是融合性。高校教育本來就融合了多個方面和行業,互聯網的形勢下,高校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加劇了便利性。互聯網高效性、融合性,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同各個行業的最新成果最大程度的結合,促進思政教育體系的不斷革新與變化。
二是多元化。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和可能。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只能通過課堂、學術講座等方式開展,內容枯燥乏味,不是文件精神,就是新的政策法規,難以激發學生興趣。而互聯網的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各類新式的教育方法途徑,新的網絡終端的研發,已經為高校進行思想教育工作開辟了眾多的空間和平臺,且能夠很好的處理與學生的粘合度。
三是先進性。網絡科技的提升后,帶來了的機遇與挑戰。高校若能抓住機遇,合理利用互聯網這一工具進行思政教育,就能夠在科技手段上保障思政工作的先進性。
四是便捷性。網絡可以最快捷的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將互聯網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能夠極大地提升思政教育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宣傳新的熱點焦點案例與新的政策法規時,通過網絡實時搜索,就能最快地了解事情發展的狀態,明晰政策解讀的動向。
網絡輿情一直是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近年來,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學生對于互聯網的粘合度遠高于傳統的宣傳媒介。若能利用好互聯網,監管網絡輿情發展動態,能夠極大地推動高校在“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校對于網絡輿情的關注起步晚,監管部門和監管力度都尚未建立健全,更遑論發揮作用。這就使得高校在遇到網絡事件時,難以第一時間發現、解決,導致事態進一步擴大,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2],陷入思政教育引導的被動局面。
現階段,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需求不再是拘泥于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內容。對網絡和教學都要了然于心,才能在互聯網時代自如的應用各種互聯網工具進行思想教育教學。但是現有的思政教學隊伍中,能兼顧技術與知識的人數少之又少。要么是對互聯網技術知之甚少,難以在教學中利用工具,發揮教學實效;要么就是互聯網知識通曉,但是并不是思政專業的老師,對于思政教學內容不通曉。這一問題成為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一大難題。
一些高校能夠跟隨時代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了解學生的喜好后,主動建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借用網絡平臺選思政新熱點和系列會議精神,能夠認識到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思想教育這一途徑。但是高校并未真正深入到學生中了解其所思所想,找準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和契合點。始終只是搞形式主義、換湯不換藥。甚至還有一些高校的網絡思政教育就是通過公眾號的日常信息推送和郵件發布信息。對于學生使用粘合度較高的網絡APP和平臺并不關注,也不甚重視,導致高校對于學生關注的熱點和討論的重點和思想傾向并不了解,難以進行精準的思政教育,使得網絡思政教育無法發揮實效。
在以往的思想教育工作中,高校師生獲取思政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傳統的報紙、電視等。而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各類信息和資源呈井噴式發展,許多未經刪選和未辨真偽的信息涌向了學生群體,這就使得高校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面臨了巨大的壓力和新的挑戰。
一是對于新媒體平臺的運用不恰當。現階段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公眾號和微博,甚至貼吧,各類APP的公眾號都已經建立,但是這些平臺并沒有被高校有效利用,發展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平臺,而是僅僅作為一種學生交流和傾訴的平臺出現,高校未能根據平臺上出現的新的思想端倪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工作,使得新媒體平臺流于形式。二是對傳統媒體的摒棄。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現階段,高校對于紙媒等傳統的宣傳陣地,逐漸放松了警惕,學生對于報紙等平臺的關注也大幅度下降,使得傳統媒體的宣傳價值大打折扣,逐漸失去作用。
面對互聯網帶來的種種思政教育問題,高校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強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維護學生意識形態陣地。
首先是高校要健全網絡輿情監管部門。近年來,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網絡平臺逐漸成為各類事件的發聲點和醞釀地。學生在網絡平臺有不當行為和言論會直接影響高校的形象。雖然一些高校有網絡輿情監管部門,但是卻形同虛設,并未發揮實際作用。因而健全網絡輿情監管部門十分必要。不僅如此,還要強化制度遵循。讓監管部門有制度可尋,有規章可依。在面對突然的網絡輿情事件,不至于陷入被動局面。其次是要暢通高校網絡輿情的反饋渠道。要給學生暢所欲言的平臺,讓學生不良的思想矛頭,在萌芽時期就被發現,進而通過思想教育手段和方法幫助學生引導和破除思想障礙。
新時代要加強高效的思政教育工作,還要注重教育者的培育工作。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造成影響。面對時代的發展和互聯網的盛行,高校要不斷根據國情、世情的變化,不斷地調整自身的教師隊伍。努力構建新型的教師人才隊伍,滿足時代和學生的需要。
首先是加強高校專業化師范類人才培育。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各類新興的網絡APP已經成為學生學習和輿論的主要場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將陣地向網絡轉移,這就需要思政教師擁有一定的網絡技術水平來支持教學活動的開展。因而師范類院校在培育師范工作者期間,就應加強對師范工作者的網絡教育水平的培育,著力提升新時代師范工作者的網絡技術水平,為今后的網絡思政教育培育人才。其次要加大力度引進專業人才。高校要想在互聯網時代強化思政教育,就要把控好網絡技術關,引進先進的專業的人才,促進自身網絡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時注重現有師資隊伍的培訓,提升師資水平。面對互聯網中充斥的各種不良價值觀的滲透現象,教師要幫助學生分辨。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和素質水平,積極開展各種網絡教育培訓,不斷提升自身抵御風險和操作新媒體技術的能力。采用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技術和手段向學生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思想教育工作在互聯網時代取得實效,幫助學生分辨和抵御不良網絡思想的侵襲,塑造良好人格。
強化高校的引導作用,主要是在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和使用網絡上面。一是強化學生網絡素質的培育。引導學生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避免不當行為和言行的出現。同時引導學生合理客觀的使用網絡,正確利用互聯網高效、便捷和信息含量等的優勢為自身學習、社交等服務,而不是沉迷其中,荒廢學業。把握好互聯網雙刃劍的本質,趨利避害。二是強化學生網絡安全意識。互聯網高速發展,已經深入到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在為學生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存在了許多的隱患。如盛行不衰的網貸等騙局,利用大學生涉世不深、警惕性不高的特點,嚴重侵害了學生的權益。因而高校要強化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互聯網。同時幫助學生強化意識形態陣地的重要性。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西方社會的一些腐朽思想傳入了我國,一些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被這些逐利性、拜金的思想所誤導,產生錯誤的想法和行為,嚴重影響學生的三觀。
現階段,互聯網發展勢頭猛烈,一些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逐漸被取而代之。但是一些傳統教育模式的優點是互聯網發展所替代不了的。高校要在新時代下,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不僅要破舊立新,而且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即將傳統的教育方式與新型的網絡教育模式相結合。首先是要打好課堂教育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課程,還是要落實到課堂中,只不過教師可以活學活用,運用新式的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來推進課堂教育實效。其次是結合網絡教育,鞏固教育實效。例如,通過錄制小視頻,發布到各類學生喜聞樂見的APP上,推過精準推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收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傳統的報刊宣傳欄、板報廣播等媒介都可以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通過多種方式的結合,來推進學生正確三觀的建立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