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涵
(山海關區長城小學,河北 秦皇島 066200)
從他們的課中,我感受到了情境教學帶來的教學魅力和教學效果。下面是我針對他們的課堂對比自己的課堂而帶來的一些反思:
在這一對話教學中,其中Are they…?這個句型是重點也是難點,因為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犯明知故問的錯誤。我也不可避免犯過同樣的錯誤。比如我也曾指著幾本書,問學生:Are they books?讓學生回答Yes,they are.No,they aren't.而在教:Where is/are…?這個句型時,我也曾指著一些放在鉛筆盒里的鉛筆問學生:Where are the pencils?這就使得語言的操練失去了真實的意義,屬于機械操練型,不被學生所理解與記憶。而在三位老師的課中,他們卻設計了不同的科學的、有意義的大情境。比如趙老師設計了尋找農場好幫手,以通過測試對水果、蔬菜、植物的了解程度這一情境;王老師設計了咕咚的故事這一情境。這些情境的設置都是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而創造的各個情境,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被學生所理解,也是非常有意義與科學的。
雖說情境的創設給我們的對話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但是情境的創設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為有效的情境創設必須是要學生感興趣的,都樂于參與的,是學生能從中獲取知識和情感的。因此在很多的情境創設中,雖然我們也努力創造各種情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表達機會,但我們卻都會犯各種忌諱,設計了一些過于枯燥或是難度過高的情境。這使我想起了我在教學There be句型描述房間時,我當時是給了學生一副圖,然后請學生用There be的句型來描述,結果舉手發言的學生寥寥無幾。經過反思,我明白了這樣的情境創設過于枯燥,是學生所不感興趣的,無形中也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欲望。現在經過學習,我想我的教學情境應該可以改為這樣:同樣給學生一副圖,可以給學生觀察幾秒鐘,然后拿掉圖片,讓學生憑記憶力來描述房間的擺設。
時效性原則通俗地說指的是情境的設計要盡量簡潔有效,能在盡量短的時間能達到效果,使老師和學生都容易操作,不能過于追求形式。是的,我們的課文中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話題,因此需要我們創設各種不同的情境。但如果每一堂課,為了創設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而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無疑是很累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善于思考,善于利用身邊已有的素材來創設盡量簡潔有效的情境。比如在林老師的這一堂課中,有一點值得我們所有老師欣賞的就是她創設的聽聲音、聽名字來判斷Are they boys?Are they girls?這一情境。又比如黃瓊潔老師給我們提供的一個金點子,就是我們可以利用本課文中的農場插圖,讓學生利用小孔窺洞的辦法來操練Are they 這個句型。這兩個情境既創設簡單、不需要任何道具,又使學生感興趣、有效合理的操練到了are they 這個句型,就達到了時效性的原則。與此相反,我想起了利用跳兔子舞來教right、left的情境。雖然這一跳舞的情境學生可能非常感興趣,整堂課也顯得熱鬧非凡,但是教一只舞必定會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而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教這兩個簡單的詞上,我認為是不必要的。更何況我們要求的是: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ight這三個表示轉向的短語,而不是單單right、left這兩次詞。假如我們利用體育課上向左轉,向右轉的情景來創設,顯然方便又有效率地多。
在沈老師的講座中,指出了情境的設計是要基于學生生活經驗的體驗的,這指的是我們設計的情境要符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能是虛幻的、遙不可及或是根本沒體驗過的情境,否則這樣的情境是難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反射的。由此,我想到了在我的教學中教路線這一對話課時的一個情境的創設。這篇對話中,其中有一句是:You can take the No.15 bus.為操練此句,我設計了我說地點,讓學生根據經驗說You can take the No…bus。我們可以對情境做一些小改變:先給出不同的公交車和經過的地點,再給出地點,讓學生說路線的情境。這樣就可以自然避免了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差而造成的一些小問題。
總之,情境教學是一種使學生愛學、樂學的英語的教學方式。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的,也是能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協調發展的良好的教學方式。當然,關于情境教學,我明白,還有許許多多的知識等待我們去學習,去完善。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陳老師能給我們創造更多這樣的學習機會,讓我們在不斷地學習中、磨練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