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娟 烏海花
(廣電網絡漢中分公司,陜西 漢中 723000)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數字網絡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廣電網絡應當抓住這一發展契機,積極推進以三網融合為代表的數字化進程,同時更應重視廣大的農村市場。陜西漢中農村地區由于歷史、地理和經濟等因素的長期影響,數字化進程較為緩慢,部分地區還處于網絡覆蓋空白地區,在漢中市政府大力推行《漢中市建立農村電商全覆蓋服務體系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的良好形勢下,廣電網絡應當更好地發揮出領頭作用,利用數字化網絡建設構建完整的農村電商生態產業鏈,進一步拓寬貧困地區特色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產業發展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脫貧攻堅。
農村廣電網絡建設過程中,存在很多不同于城鎮網絡建設的問題,如:信息工程建設的資金問題、項目管理的問題、人才技術的問題等,其中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農村廣電網絡建設進展的關鍵問題,長期以來廣電數字網絡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縣鎮級的廣電廣播站的傳統收費項目;項目管理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各個村落的網絡工程相對獨立,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組織,在網絡建設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控制,所購置的設備和器材質量無法保證,加上農村區域廣、用戶分散,故障排查與城鎮相比更為困難,使得運維成本不斷增加;在“村村通”的實施過程中,廣電網絡以相當高的投入完成了現行農村網絡建設,但數字網絡的要求比傳統的有線電視網對網絡設施、線路等要求更加高,施工難度和技術要求更大,即使數字網絡建成以后還要考慮農戶承擔額外的數字電視機頂盒、點播等費用更是難上加難,農村數字電視存在多少消費市場和消費能力?農村數字電視如何平衡投入和產出?這是個影響廣電建設農村數字網絡的現實問題。傳統的“縣鄉共管,以鄉為主”農村廣電管理體制使得各鄉鎮網絡技術標準、產品規格不統一,進行數字網絡建設需要對傳統信息設施進行“大換血”,群眾將不堪重負;人才技術方面由于農村廣電網絡的員工主要來源于基層,缺乏有效的技能提高途徑和積極性,造成農村技術人才缺失非常嚴重,整體素質普遍不高,對網絡建設和故障的處理能力較差。
廣電網絡工程的建設改造,離不開資金和技術人才。近年來,廣電網絡的農村數字業務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資金的缺口依然存在,一方面地方廣電公司應當積極響應政府和地方的惠農政策,利用漢中市政府大力推行農村電商全覆蓋服務體系助力脫貧攻堅的契機,尋求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嘗試開展以三網融合為代表的地方數字網絡共建;另一方面,應當努力培養和吸收內外技術人才,加快對于基層廣電技術人才的培訓和能力提高工作,引進優秀人才,提升基層廣電人才隊伍的工作能力和技術水平。
針對漢中農村地區的不同情況和現有網絡設施建設情況,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數字網絡技術方案,對光纖資源較為匱乏的偏遠山區,采用波分復用技術進行網絡升級改造,對已建光纖系統,尤其早期鋪設的芯數不多的光纜,只要原系統有功率余量,可進一步增容,實現多個單向信號或雙向信號的傳送而不用對原系統作大改動,在傳輸終端上加入合波器,使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進行混合傳輸,最后在用戶端進行分波,一路傳輸給機頂盒,一路傳輸給數字網絡單元,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減少了光纖的使用量,大大降低了建設成本,進行故障排查和恢復也比較快;對光纖資源較為好的農村地區,可以借鑒城鎮數字網絡建設的技術方案,采用PON技術直接在核心萬兆交換機加入TPTV平臺,然后利用互聯網進行傳輸,傳輸到一條光纖,進行入戶,這樣用戶就既能上網,又能收看電視節目,優點是維護簡單、成本較低(節省光纖和光接口)、傳輸帶寬較高等。
漢中市各縣區在進行數字網絡建設過程中應堅持從本縣區實際出發,切實按照市場需求情況進行前期成本核算,在項目實施時應當從監管機制、經費使用、項目進度和人才隊伍等方面入手,先點后片,先整體后零散的原則,有序地推進農村廣電數字網絡改造,在村網的維護服務工作方面,應當達到城鎮廣電網絡服務一樣的質量,實行鄉鎮廣電站責任制原則,積極應對居民的咨詢和投訴,積極應對由于農村居民網絡使用問題,對技術維護人員進行培訓,借鑒其他地區農村廣電服務的成功經驗,加強基層員工的業務培訓和參觀考察活動,增強員工的創新服務意識和業務素質,確保農村廣電數字網絡能夠正常運行。
最后,農村廣電網絡建設迫在眉睫,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中,只有在做好農村地區的調研,充分把握效益優先的原則的基礎上,不斷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籌措資金來源,才能更好地建設符合農村地區特點的廣電網絡,才能更好地滿足農村居民對于數字化網絡和數字生活的要求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