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靜 董 玲 霍洪田 許文豪
(德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00)
推進大學生《趣味心理學》的教學實效性研究,旨在提升學生心理素質,提高課程教學水平。在教學意義、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展開探討,達成課程預期教學目標,助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科學意義:依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基礎,拓展學生心理素質,訓練科學思維,調節最適心境。
(二)實踐意義:依據心理學實踐,因人而異或因類而異的指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對在學習、就業、考研、人際、情感等普遍會發生的心理問題提出應對策略。
(三)趣味意義:依據教學核心過程,“趣味數學”把深奧的學術語言用比較通俗的方法表達出來,《趣味心理學》也同樣,將復雜的心境用有趣味的情境表達出來,陶冶學生健康的心智。
(四)主體意義:依據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通過個體咨詢、小組活動、團體訓練等方法,促使學生去應用、分析和解釋心理現象等。
《趣味心理學》利用“趣味”話題揣摩心理,對學生心理層層疏導,循序漸進的點通“興趣點”,緩解學生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拓寬心理學視野,開闊心理學視角,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塑造學生積極陽光、活潑上進的品格,謂之增效意義之一。
目前,國內外對心理學方面的課程和實踐開展的廣泛而具體。在國內高校都普遍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基本的心理學的理論基礎闡述也比較詳盡,但是對《趣味心理學》課程研究的還較少,進行《趣味心理學》教研究,輔助心理健康教育,謂之增效意義之二。
本課程將從非常專業的角度,以輕松的語言、巧妙的文字、鮮艷的色彩、幽默的漫畫、精彩的故事、可愛的人物形象向學生充分展示心理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帶著學生一一解開心理學的趣味密碼,引導學生輕松地理解心理學知識,在愉悅歡快的情緒中掌握趣味心理學的內涵體驗心理的美妙和樂趣所在。
《趣味心理學》教學設計針對大學生群體,提出“正六邊形”的講授框架,即解析性格之認知自我、微妙處理之人際關系、直擊職場之心理對決、品味蜜飴之婚戀觀、理財計策之省錢游戲、美麗心情之情緒管控等“六個等邊”,形成一個“正圓”,促使教學圓滿,教育深遠。
(一)解析性格之自我認知:對學生的性格和行為進行趣味解釋,了解內心世界,激發認知自我興趣。
(二)人際關系之微妙處理:學生在社會中采取的各種人際交往行為與心理學之間的微妙聯系。
(三)直擊職場之心理對決:職場如戰場,人與人之間的較量其實就是心理的對決,與同事之間的相處、與上司之間的相處、與客戶之間的談判等,心術成就職場達人。
(四)婚戀觀之品味蜜飴:為何要戀愛,為何要結婚,怎樣做才能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心意?怎么樣才能經營好婚姻?該部分將為學生濃情解答。
(五)理財計策之省錢游戲:從買方、賣方兩個角度來講述購物和銷售心理,解析消費誤區,讓學生了解省錢的技巧和策略,幫助學生建立健康合理的消費觀念。
(六)情緒管控之美麗心情:管控自己的情緒,有效地調節和控制人的心理,時刻保持美麗的性情和心情,有利于社會群體和個人的健全發展,從而以健康的心態去更好地面對人和事。
《趣味心理學》要求任課教師在課堂上要應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教學方法歸納為“四講三重兩采用”,即:“四講”為“講清問題、講會方法、講出預案、講究藝術”“三重”為“重啟發式、重參與式、重趣味式”“兩采用”為“采用案例教學和采用現代信息技術”。
“四講”中,在講清問題時,把問題“講精、講透”,問題梳理歸納扼要,條理清晰明朗。在講會方法時,最好的方法是“解惑法”,方法對癥,迎刃而解,切實使學生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好方法好辦法。在講出預案時,筑牢心理預警,可提高《趣味心理學》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在講究藝術時,任課教師感情要豐富飽滿,語調要抑揚頓挫,舉止要落落大方,拿捏適中的在每堂課上掀起一兩個高潮,猶如“過江千尺浪”,激起學生學習心理學的朵朵浪花。
“三重”中,在重啟發式中,采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啟發式教學體現的是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在參與式和趣味式中,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和實踐性,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親身心理體驗,從不知到樂知再到好知,使學生有一種美的享受。
“兩采用”中,在采用案例教學中,選取的案例都必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實情境或事件,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提高思考能力,頗具績效。在采用現代信息技術中,任課教師應充分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結合起來,堅持采用“課件+板書”“影像+聲音”“實物+模型”的方式進行教學,有聲有色,形象生動。
“認真上好心理理論課,扎實豐富心理實踐課”是《趣味心理學》教學的初心,點亮學生心燈,消除學生不良情緒,幫助學生塑心塑型,多措并舉的推進課程教學實效性研究,達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