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良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
大學生村官是活躍在農村基層一線的“知識群體”,也是農村基層工作實踐者,處在密切聯系群眾,團結和帶領群眾共建美麗鄉村的前沿陣地。大學生村官處在紛繁復雜的日常工作中,只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才能更好地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2014年1月28日習總書記復信大學生村官張廣秀:“希望大學生村官熱愛基層、扎根基層,增長見識、增長才干,促農村發展,讓農民受益,讓青春無悔。”大學生村官只有融入到群眾中去,才能在新農村建設的戰場上力量無限,智慧無窮。心中有抱負,行動有目標。而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就要常懷“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在其位、謀其政、履其職、盡其責、效其力、善其事。新時代在農村實現中國夢的旅途中,農村青年激發青春,放飛夢想,將是新農村建設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大學生村官作為青年中的一員,我們如何去實現自己的“中國夢”呢?
法國作家雨果說:“語言就是力量”。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表達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好漢出在嘴上,好馬出在腿上,才思敏捷,能說會道,是一種立足社會的能力。大學生村官工作的對象主要是農民群眾,擔負著向廣大群眾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規、法律,調解農村矛盾糾紛,帶領群眾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職責。這些工作的開展要求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們一定要有敢說的膽量、會說的本領、善說的技巧。要通過交流思想,有效溝通,理念認同,入境問緣,入鄉隨俗,盡快融入到農民這個大集體中,融入到農村這個大家庭來。大學生村官必須善于運用語言藝術,成為駕馭語言藝術的強者,通過語言的紐帶達到與村民心靈的溝通,激勵團結群眾,以達到做好領導工作的目的。有部分大學生村官不擅長用群眾語言與村民打交道,使老百姓認為他們講官話、擺架子、裝文化人、不愿意與他們交流溝通。因此,大學生村官們要將一些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一些條條框框甚至枯燥的、抽象的理論,轉變成當地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語言。運用講道理、擺事實、打比方的方法,用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幫助大家理解,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根據工作環境和工作對象,說當地話、干農家事;走農戶、下田頭;拉家常、問冷暖,要以心融入,要把話說得好聽,說得感人、勸人、悅人、怡人,才能收到美化語言,交流思想,說服他人的效果。工作中要與群眾以心換心,以情感人。讓群眾盡快樂意接納自己。
俗話說“胸無點墨不成才,錦心繡口寫文章”。能寫,就是要掌握寫作的基本要求,熟悉公文寫作的規范。要及時總結工作中的經驗,吸取工作中的教訓,要把工作中的創新方法和創新思想及時升華到理論層面。會寫,是大學生村官加強溝通交流,進行信息交換、擴大對外影響、進行自我宣傳的主要形式,是上級部門及時了解本地工作情況,取得領導支持的有效途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會算,孫子曰:“夫未戰而廟算者勝,得算多也。多算勝,少算不勝,何況無算乎?,要學會巧算、善算、妙算。“先算”以制定新的方略,“善算”以達到知己知彼,“妙算”得以贏得更多的商機。對事情的發展變化越有預見、越有準備,計謀運用就越有先見之明,則處處主動;預測,并非是未卜先知,不是空想幻想,而是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從而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先謀而事者昌,先事而后謀者亡。籌劃于前,要深入調研,才能做到腦中有“物”,心中有“數”。
大學生村官在日常生活中需有意識地加強實踐,要培養調研的習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際上大學生村官在拿出方案前和拿出方案后,兩次或多次聽取群眾意見,都是領導者做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聽取意見、集中意見的工作。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注意下面幾點:
一是要誠心聽。幾乎沒什么領導者公開表明自己不需要聽別人的意見,但在實際中,往往差別很大。這就要樹立正確的領導意識,不能認為手中有權,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要擺正自己同下屬和群眾的關系,誠心誠意地去聽,從下屬中吸取有益的建議來充實完善自己的決策。
二是要“真心聽”。要用行動來表明自己確實在真心實意地聽取意見,群眾支委會諍言相告。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搞“葉公好龍”,群眾也是在“聽其言,觀其行”。有些墻上“意見箱”高掛,鎖頭卻是銹跡斑斑,不僅聽不到下面的呼聲,還冷落了群眾的心意。
三是要“耐心聽”。據報載,世界著名的智囊機構美國蘭德公司有一條規定,叫作“保護怪論”,即給少數持有“怪論”的人以充分發表其言論的機會。領導者聽順耳之言容易,聽不入耳之言難。對下屬和群眾中提出的那些不合自己胃口的意見,要特別注意耐住性子,聽一聽,想一想。往往就是在這些聽起來有點怪的意見中包含著正確的東西,對自己改進工作有很大幫助。四是要“大度聽”。不要計較提意見的方式,更不要怕有不同的意見。領導者要豁達大度,寬容待人,使言論順暢,讓下屬不背包袱。
感情在于聯系,思想在于交流。大學生“村官”,就是要多走多跑多干,真正做到說農民話、竄農民門、知農民情、解農民難,做農民的貼心人和鐵哥們。情理交融,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是指把情感交流和講清道理結合起來,通情達理地進行說理教育的方法。實踐表明,如果上下級之間情感不和諧甚至對抗情緒,就會造成彼此間信息交流和思想溝通的心理障礙,產生所謂的逆反心理。如果把情理兩者較好地結合起來,寓理于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大學生村官講的道理就較容易被下級接受。可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搞好說理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情理交融,就是在人際交往中,尋求相互間的尊重、關心和理解是大多數人的最基本的動機和心理需要。因而大學生村官必須時常了解、過問下屬的冷暖、哀樂、喜怒、榮辱,努力做到“四心”,即熱心、耐心、關心、貼心,以深厚的感情,誠摯的態度,去關心,去理解,去幫助,去疏導,從而開啟人們的心扉,喚起人們的積極性。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群眾,像給自己辦事一樣幫助群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真摯情感去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走”、“跑”、是做好農村工作的基本功。“走”,就是腿要勤,從腳底板練起,走村入戶,掌握村情,與村民建立深厚感情;“跑”,就是跑項目,爭取資金,辦公益事業,完善基礎設施,發展農村經濟,為村民創收。
實干、肯干、能干,肯干是工作態度問題;實干是工作作風問題;能干是工作能力問題。三干給力,形成合力,方能干成事業。肯干,能干,就是要注重多讀“無字書”,多向基層干部群眾學習;會做,就是要講方法技巧,工作既要高效率,又要高效益。大學生“村官”到農村能干什么,大家都很關心,社會也很關注,尤其是新考錄的大學生村官更是心里沒個譜。從“村官”的實踐來看,大學生“村官”能干的事很多。
一是情況要明。領導要善于摸情況,對下屬尤其是生活較為困難的下屬的個人、家庭情況要心中有數,通過查閱檔案,個別談話、家庭走訪掌握基本情況。
二是關心要誠。領導應從事出發實實在在,誠心誠意,設身處地地為下屬著想,體貼關懷,排憂解難。特別要注意幾個重要時機:下屬出差,要幫助安排好家屬子女生活,必要時指派專人負責聯系;下屬生病,要及時探望,適當減輕其工作負荷;下屬家庭遭遇不幸,要予以救濟,緩解其燃眉之急。
三是量力而行。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力分擔下屬的困難,包括精神上的撫慰和物質上的救助。對于突遇大災,困難較大的下屬,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要發動大家集體幫助,解決下屬的后顧之憂。還要注意處理好“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的關系,分清輕重緩急,不要“撒胡椒面”搞平均主義。為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大學生村官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從小事做起,身體力行做好每件事。指的是不但能說,而且會做,能夠把事情干好。光說不練假把式,沒人需要只會說不會做的人。第二,要了解農民需求,找準發揮作用的切入點。針對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農忙時缺勞力、紅白喜事缺幫手、兒童老人缺關照的情況,大學生“村官”要為留守兒童“當老師”,給留守老人“做孝子”,與信訪釘子戶、刑釋解教人員“做朋友”。
四是要主動去做工作,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大學生“村官”要做到“四聲四解”,即:聽到罵聲,主動前去勸解;聽到鬧聲,立即前去調解;聽到哭聲,積極前去化解;聽到電話聲,馬上前去了解。作村民們的工作時,就應像春雨那樣,點點滴滴灑在下屬的心頭,將自己的深情傾注到下屬身上,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只有入情,入理,才能入心,入腦,打動群眾的心扉,幫助其解決心中的苦惱和思想上的問題。
會做,實踐操作能力,也稱動手能力。會說還要會做,否則就只是紙上談兵,群眾最討厭的就是光說不做的人。初涉社會的大學生村官大多空有理論,而沒有動手能力,或者是不愿意動手,容易給人一副空架子的感覺。動手操作首先是要打得下身子,不管事情的輕重大小,都應該主動去嘗試,去摸索。要善于將上級組織的要求與本地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做到既要嚴格執行上級要求,又讓群眾樂于接受和便于操作,切忌唯書、唯上、脫離實際。要重實干,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少一點“唱功”,多一點“做功”,要“做了再說”,切忌“未做先說”。要善總結,要培養善于總結的習慣,對某項工作、某件事情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用簡潔、清晰的文字總結出來,要勤于動筆,把捕捉到的東西進行篩選梳理,分析概括,提高大學生村干部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參謀決策能力。
總之大學生村官,追逐夢想與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學識和理論,更要注重“實踐”,必須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直接經驗是源,間接經驗是流,只有源遠才能流長。要大膽實踐,先探索,后真干;先試行,后判斷;先運轉,后規范;對的堅持,錯的糾正,丟掉的是貧窮,得到的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