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飛
(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7)
網絡在方便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種愈加嚴峻的危險——網絡成癮。它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也日漸演化成一個全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網絡成癮現象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依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8年8月20日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知,截止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其中學生所占比例最多,大學生仍是網絡使用主體之一。
在1994年美國精神病醫生Goldberg首次發現網絡成癮現象,并且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將其命名為“網絡成癮綜合癥”,即指個體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導致其產生明顯的社會、心理損害的一種現象。之后,國內外許多學者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研究。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用戶不斷增多,在校大學生網絡成癮現象愈加嚴重。如何界定網絡成癮大學生是研究的基礎,顧名思義,網絡成癮大學生即指對網絡有嚴重依賴的大學生群體。
首先,大學生處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時期,這種不成熟的狀態使得大學生很多時候不能全面掌控自己的思想,無法抵御網絡的誘惑。其次,大學生的辨別能力較弱。在現實社會生活中,許多大學生不能正確把握自己的行為,也不能辨別出網絡世界中各種事物的優劣。再次,大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大學生形成盲目模仿的心態。不可否認,好奇心也是大學生追求知識的重要因素。但是,大學生的好奇心過重,很容易產生模仿心態,會盲目跟從一些新奇現象,過于迷戀網絡世界,難以自拔。
首先,家庭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益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有利于塑造大學生良好的個人品德。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父母忙于工作,掙錢養家,無暇顧及子女的成長,忽視了對他們的教育。同時,家庭暴力、吵架等一些不和諧因素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其次,學校的影響。學校管理不到位,對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互動關系缺乏重視,對學生的心理狀態不太關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過少,缺乏對學生的積極引導,對學生的關愛意識不強。最后,社會的影響。大學生處在由大學校園即將步入社會的過渡時期,在此期間由于心智不成熟,閱歷不足,難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隨著市場競爭壓力持續增長,也帶給大學生巨大的心理壓力以及畢業后的就業壓力。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潮的影響,大學生容易產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取向,導致心理上的扭曲。
網絡信息傳播與傳統方式相比,具有獨特優勢。在網絡上人們更容易打破時空的界限,進行更直接的、跨文化的交流,通過這種交流,大學生可以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感受到自身和價值的存在。大學生被網絡的優勢所吸引,長時間的沉迷這種虛擬的世界,逐漸形成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大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難以控制上網時間,造成這些大學生過度使用網絡,產生網絡成癮現象。大學生過度使用網絡,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產生不利影響,嚴重損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網絡成癮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并發癥,如視力嚴重下降、頸椎腰椎損傷、精神不振、煩躁焦慮等等,更嚴重的會出現因過度使用網絡而猝死等危及生命的現象,讓人不免痛惜。
網絡的出現突破了傳統的交際模式,人與人直接面對面交往的模式被一種“人-機-人”的交往模式所取代。這種新的人際交往模式縮短了人與人交往的空間距離,更加方便快捷,但卻拉大了人們之間的情感距離,人與人變得疏遠、冷漠。網絡成癮大學生拉長上網時間,導致其與父母、老師、同學、朋友之間的交往減少,內心封閉起來,不愿與人溝通,迷戀網絡世界,與現實社會脫節,漸漸無法適應社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
對于大學生來說,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能夠充分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活、學習等,為自身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營養。但是,大部分網絡成癮的大學生,都是不會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本該用來認真完成學業和學習的時間,全都用在網絡游戲上,浪費大把時間。網絡成癮的大學生,很難抵制網絡的誘惑,不能集中精力于學業,漸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造成上課開小差兒,不認真聽課,不完成課后作業,甚至逃課曠課,致使成績不斷下滑,學業難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