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徐向楠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新時代大學生,是有著堅定的信念且腳踏實地的人群,是努力爭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三有”人群,是可以在社會的改革中志存高遠、敢做弄潮兒,努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群。
1.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良好,民族團結意識強。當代大學生人群多為90后、00后,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等政策帶來的生活質量的提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習者更是受益者。隨著系統的思想政治課、團課、黨課的培育,政治思想有體系且積極向上,對我國的發展充滿希望。學生們也樂于關注時政,積極參與討論,僅#河南青年之聲#這一話題閱讀量已達24998.6萬人次,討論達47.5萬次。
2.當代大學生“破冰”意識強,但心理承受力差。90后、00后學生普遍外向,樂于接觸新鮮事物與人交談,可以在短時間內與教師、同學等相互認識。但大學生人群的抑郁、神經衰弱、敏感和強迫癥等心理疾病人數也在逐年遞增,遇到挫敗,總心生浮躁,不愿繼續嘗試畏難心理嚴重。
3.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但價值排序混亂。因可以多渠道的進行信息獲取,大學生在面臨教師提出的問題時,往往可以多方面的進行討論,給教師耳目一新的感覺。且大學生表現出獨立的自主意識、多維的創新意識、強烈的表達欲望,也表現出打破常規的強烈反叛意識,但碎片化觀點嚴重,整體思維不成體系。重視個人價值的體現,功利性較強,對集體的價值意識相對單薄,還需要經常對守時守規意識進行教育。
1.當代大學生相對較宅,對電子設備依賴性強
學者鄧兵等人在對1178名大學生進行調查時,發現宅大學生占50.51%,而宅大學生課余時間用來上網的為439人,占總數的73.78%。當代大學生喜歡有自己獨處的時間,這樣也利于個人的思考與自身日程的安排,避免一些無意義的社交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面臨問題時,學生們利用電子設備進行資料查閱、文獻搜集等極大地提升了學習效率,也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但兩者也有自身的消極層面,“宅”已經成為了90后、00后之中的一種亞文化現象。很可能造成交際狹隘,個人語言表達、交際能力下降。
2.當代大學生被動執行力強,但自律不足遇事愛拖延
當代大學生對于學校、老師布置的任務態度認真,在規定時間可以進行完成,對校規校紀也可以遵守,擁有較強的執行能力。但如果任務周期長或者自主性較強時,大多數學生不會自己制定日程計劃并嚴格執行,會拖到時限快臨近時才開始產生動力,但因時間短、成效快,質量多不高,需要返工的次數也會隨之增多,影響整體效率。
3.當代大學生做事喜愛“速成”,對基礎性、長期性任務厭倦
當代大學生隨著事情的增多,善于尋找規律和技巧,既節省了時間也完成了任務,為自己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時間。但也出現諸事喜“走捷徑”的情況,每天的微博熱搜都會呈現各類速成方法且關注度都頗高,急功近利的思想頻出,甚至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走上了邪路、彎路。對于費時費力的事情,不愿去做甚至有厭惡情緒,教師分配任務多呈現扎堆領簡單性任務,而無人認領費時費力的任務,甚至需強制安排的局面。
國家因素隨著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國人的生活質量得以顯著提升,從1978年到2017年,全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36000多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13400多元;高中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88.3%、45.7%;7億多人口擺脫絕對貧困,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最大的受益者便是90后、00后們,且多是獨生子女,在物質方面需求可以滿足,對精神層次追求較高。但諸多便利也使得部分大學生功利心強,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規則意識、尊長意識淡泊,和平年代中的學生沒有明確的政治理想,更加缺乏政治信仰。
社會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向便利化趨勢發展,科學信息技術的發展成為了助推力。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普及為人們生活提供了便利,新媒體的綜藝、娛樂項目多樣化為人們生活提供了趣味性。但“娛樂至死”再度被大家熱議,碎片化信息的媒介即逐步成為90后、00后的認識;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負面的唯利是圖、假冒偽劣等欺騙行為,也影響著大學生使其誠實守信意識不高,甚至價值觀得以扭曲。
家庭因素,90后、00后父母多為70后與80后,在家長觀念方面,自己的兄弟姐妹相對較多,而自己孩子多為一個,對其寵愛程度高,且家庭經濟能力大多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機會,讓當代大學生們從小就培養了興趣愛好,對新興事物的接受度、敏感度高。但弊端為“家長包攬制”使當代大學生的自主能力缺乏,艱苦奮斗的意識淡薄,自尊心過強,經不起批評與挫折,自我心態的恢復功能弱。
個人因素,當代大學生依賴心理強,從小有父母的庇護,上學有教師的輔導,多數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對資金管理、時間管理缺乏經驗,大學后需要自身管理時不知所措,再加之自尊心強怕麻煩、怕出丑等,都會有一段適應期。
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大活躍、文化大融合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了“堅持立德樹人”,指出了我國教育工作改革與發展的總方向,提出了黨和國家進行人才培養的核心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在引領時,應先立德,作為合格的新時代大學生應有積極向上的人格,充滿正能量,立德的方式可以采用兩個“互動會”,一是通過對熱點事件的分析談論會,二是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故事分享會;一個“模擬賽”,熱議事件的情節模擬和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們真正融入其中,身心都可以得以體會。其次是樹人,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的扎實,對學生的課堂筆記應定時查看且評出優秀的筆記供他人學習。教師也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榮辱觀念,做合格技術人才同時,做合格的中國新時代人才。
進入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也得以轉變,從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矛盾到十九大的后提出的新矛盾,在矛盾點的轉化中,也意味著有更多的發展機遇與空間的提供。做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抓住機會,順勢發展。而作為教師應催促學生認真積極的學習十九大精神,關注時事政治。主動為學生們邀請社會知名企業家、以成功創業工作的學長學姐進行經驗的分享,讓學生們在上學期間就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去主動設計的人生規劃,對新時代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標準,而不是被動的面對。
習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提及青年人應腳踏實地,注重實踐。而減輕學生就業緊張感,讓所學專業技能更好的與社會所需接軌的方法就是實踐,只有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才可以更好的符合新時代人才需求。在實踐的基礎上,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做敢當的能力,通過素質拓展、分析評論性文章、城市生存賽等形式,增加學生的表達能力、針對問題的處理能力,將當代大學生依賴心理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