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瑞琪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微信、微博、抖音、QQ、絕地求生……這些數字化新媒體的網絡軟件已經成為當代高校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一個的網絡軟件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逐漸占領大學生的生活,這些新媒體打破了學生原來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而且影響著生活方式和交友方式,而這些新媒體帶來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何正確引領學生的思想價值,運用什么方法最為合理是作為當代高校應該重視的事情。
當前,以電子媒體為代表的新興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或平臺正在形成“新媒體”并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沖擊。這種新媒體依托網絡的發展,具有傳播速度快、更新時間快、傳播模式多樣、主體自由、言論自由等特點,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新媒體孕育而生,尤其是手機互聯網的使用在高校越來越普遍,大學生可以做到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各種各樣的事情和動態,都能通過互聯網迅速發酵。
現在,高校大學生對手機依賴者不在少數,新媒體的傳播快捷性、產品可視化、互動多元性以及語言個性化,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娛樂方式、交往方式,拓展了視野、思維空間和學習陣地。但是在自媒體信息爆炸的負面影響下,學生很難在海量的資源中提取出真正具有價值的內容。一方面,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十分繁雜,沒有一個良好的自動篩查功能,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小學生早戀、未成年人早孕、無下限的搞笑、各種瘋狂追星等視頻被推至首頁,點擊量數以萬計,這帶來了極差的社會影響。為什么現在被傳銷騙的大部分都是大學生,就是因為大學生處于人生階段的迷茫期,想賺錢但是沒有能力,容易被人忽悠進傳銷里,陷進別人給自己挖的“暴富夢“中,還有因網絡引起的安全問題中的貸款,校園貸盛行,歸根結底因為辨別能力的差距,在誘惑面前,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從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新媒體改變著高校對大學生思想價值引領的方法方式問題,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要掌握學生思想教育的主動權。在去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在培養人才時,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方向,堅定政治立場,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利用新媒體的特點為高校管理和引導學生提供了便利和創新,創新思想價值引領方式。
方式一:高校應該利用新媒體建立自己的網站、公眾平臺,對學生來傳播政治、經濟、文化、就業等信息。在傳達這些信息時,可以加入高校管理者的主觀想法去引領學生的思想。傳統的引領方式可能需要我們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進行,但是有些學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可能不擅于當面交談溝通,網絡新媒體正是一個可以給這類學生安全感的平臺,也同樣方便教師開展指導工作。
方式二:高校應該在黨委、團委的指導下多舉行主題活動并且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在新媒體時代需要接收的信息很多,多種價值觀共存,高校應該在這個時候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主流觀念。開展各色主題鮮明的活動、專題講座、社會實踐活動等。如:每年三月高校可以開展“學雷鋒月”主題活動,四月可以舉辦緬懷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形成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模式,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可以放下手、抬起頭、走出門,體會到手機等新媒體之外的樂趣和價值。
方式三:高校應該利用座談會、講座、慕課、主題班會等形式,開展一些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身份、確定自己的學業規劃的課程,引導他們了解自己未來的就業形勢,教學生學會辨別是非的能力,如:現在的網課,抖音上觀看、學習有關專業的小視頻,也有一些專家解讀政策、解讀就業,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一起探討。人都是在社會交往中成長的,與人交往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開闊視野,使自己變得更優秀。
新媒體時代不僅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影響,也拓寬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平臺,學生與教師線上線下形成互動,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潮流方式”直觀、生動地帶給學生潛移默化地轉變,從而樹立科學正確的“三觀”。與此同時,高校也要加強對學校教師的培養,堅持理論育人與實踐育人相結合,加強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學會利用新媒體與學生們建立互動關系,不斷探索與創新思想教育的方式,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