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衛紅
(合陽縣第四初級中學,陜西 合陽 715000)
微課是一種現代新型的教學方式。“微課”既是有別于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這類傳統單一類型的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資源。[1]在學生作文教學中,較好的運用微課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輔助老師的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然而,作文教學不是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受之教學課時的限制,老師并不能進行大量的微課教學安排,即如何尋找到在作文教學中嵌入微課的最佳時機成為一個難題。筆者認為,應當在作文教學的課前進行微課安排,課上和課后的嵌入都不能發揮老師教學和微課嵌入的完美契合,以下將對學生作文教學在課前嵌入微課進行優勢性分析。
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情感的文字表達。學生寫作不在于簡簡單單的表述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或者描述人物的外表形態,重要的是寫作情感的自然流露,將內心的感情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然而,在大多數時候學生的寫作就如同“記流水賬”,看不出情感的抒發,久而久之,學生漸漸喪失寫作的興趣,完全將作文當做老師布置的任務,那當然也就寫不出好的文章來了。
作文教學中課前微課的嵌入,運用圖、文、聲、像并茂的優勢,把抽象的作文題目轉化為鮮活生動的圖像,再配以悠揚悅耳的音樂,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動靜相生的教學情景,[2]將生活中的畫面通過微課讓學生了解到,一方面讓學生更多的看到生活的多面化,另一方面讓學生將寫作融入生活,不是寫一些憑空臆想的東西。通過微課音視頻的代入,讓學生更多的自己去思考問題,并不只是傳統的在老師給定的命題下寫作,給定的題目,這樣會十分的限制學生的寫作空間,微課提供的多視角可以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得學生在寫作時不會無話可說,也將一貫的“要我寫”轉換變為“我要寫”。例如,老師精心拍攝、制作一段《春節文化》的視頻,春節作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傳承著中華文化的豐厚底蘊。各民族春節慶祝的不同習俗,不僅體現出傳統節日慶祝的歡樂氛圍,也十分彰顯著各民族大家庭對于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和理想愿望。這樣的微課安排,無疑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老師在作文教學的課前安排微課,讓學生在微課中自己去尋找可以立意的中心點,同時老師可以在微課中設置問題點,避免出現學生毫無頭緒的情況,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構成文章的基因是素材,可以說,沒有素材的文章不能稱為文章。[3]對于微課中老師素材的選取,需要老師結合當前階段學生培養的能力以及培養目標綜合考慮,可以將生活中的現象代入或者歸納教材中的內容。老師在微課中材料的展現,只是初步給學生一個初步的寫作方向,想要完整的構思出整個的寫作思路,還需要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更加深入的進行了解,相應的老師在微課中需要給予學生一些相關檢索路徑,方便學生去查閱。
課前嵌入微課,老師通過一定素材的選取,給學生寫作一個初步的方向引導,加之問題點的列入,由淺及深,再提供一些相關材料的檢索渠道。例如,老師選取一段社會熱點視頻,學生可以根據這段視頻自己尋找立意點,既可以寫抒情散文,也可以寫議論文,體裁不限,內容可以多樣化,目的是將學生的視野引入社會,立足社會,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觀點。這樣的微課教學極大地拓寬了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視野,有利于培養學生看待事物的全局觀。
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老師投入的經歷過少,老師將作文教學的課時基本都分配給教材中文章的講授上,有一種寫作只是靠學生自己的文字及素材積累的功底,老師完全是充當一個打分者的角色,更多讓學生課后自己多加練習,多積累些好的素材;這樣也使得學生在作文練習上也就當是完成任務,寫作的興趣降低,練習的機會少,導致作文的水平普遍不高。這種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完全流于形式,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微課在作文教學的課前嵌入,需要老師投入相當時間精力制作,做好引導學生寫作的第一步,學生在微課的觀看后,需要對自己寫作的方向有大致的定位,然后通過相關素材進一步了解,明確自己的立意點。
對于寫作而言,通過微課這種充滿著個性色彩的教學內容,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教學參考,做到將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教學內容綜合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提升自己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給予了學生更多的選擇,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了條件,[4]從而有利于改變傳統固化的教學思維,讓學生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能緊跟時代的發展,關注到前沿問題,得到啟發,從而達到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