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東 梁桂榕
(1.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2.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廣西 南寧 530000)
“知識扶農”指的是高校大學生運用自身的技能和經驗,幫助農村文化、經濟等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隨著我國公益事業發展的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的高校大學生融入公益活動之中。目前,“三農”問題仍舊存在著許多問題,新農村的建設仍舊需要大量的力量融入其中,在此種情況下,大學生“知識扶農”尤為重要。此文,我將分析大學生“知識扶農”的渠道管理,以農村支教為例進行分析。
在進行此論題之前,我針對山東在校的大學生關于“知識扶農”現象進行了調查以及分析,并且將通過問卷調查的模式,進行了支農調研,調查結果顯示:
此次,共收回了256份調查試卷,其中58人表明自己十分愿意去參與和支持“知識扶農”,152人填寫其比較愿意參與“知識扶農”,這二者的人數占據了總體人數的82%。其中40人表示“知識扶農”意愿比較一般,剩余6人表示不愿意參與,但是占比比較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知識扶農”意愿十分高漲。
在參與“知識扶農”的大學生中進行了調查,其中支農方式主要是進行農村支教和法律援助工作。其中參與農村支教的人有16人,占據了實際扶農大學生總數的66.6%,而其他支農方式總共占據了總數的33.3%。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農村支教已經成為了“知識扶農”的主要方式[1]。
政府主導是政府或者是高校組織為了推動農村教育發展,而組織大學生前往偏遠地區或者是農村進行支教。在2003年,教育部、團中央等部門發起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各個省委、人事部等各個部門開展了“三支一扶”計劃[2],團委也開展了“三下鄉”等活動。這種支教方式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支教行為,它的主要優勢就是執行力比較強,調控能力強。
社團組織型是在校的大學生自行組織的一種社會非營利組織發起的支教活動。山東各高校每學期都會進行相應的支教活動,以社團為主體,對中國教育資源比較差的地區進行支教。這種支教是非政府性的,它的優點是比較充滿活力并且富有激情的,他們是志同道合學生組成的志愿團隊,它更傾向于公益,影響力更大且感召力更強。能夠召集更多的學生參與支教活動,并且更加關注支教細節問題,有利于解決實際性的問題。但是,這種類型的支教難以克服其自身缺陷,它的資金問題成為了支教活動極難克服的問題,其次,社團支教難以確保支教的長期性和穩定性,支教變動很大,協調問題成為了其支教活動的重要難題。最后,這種純義務性和純志愿性的性質難以提供必要的保障。
在渠道管理工作中,政府要發揮自身的調控優勢,完善政策落實,加強監管工作,同時要引導社會渠道發展,更好的規范社會其他渠道。政府要利用自身所有的資源,彌補社會組織資金資源不足等情況。社會組織也可以運用自身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來彌補政府渠道僵硬等弱點。也就是說,要堅持二者優勢互補,在政府和社會之間建立起一套互動機制,增強合作交流,共同發展。
大學生的支教活動是一種長期性的活動,是需要長期努力,不斷進步的事業。因此,要建立一個長期性支農扶農機制體系,進而實現支教的連貫性和持續性。并且,還需要建立起一套定崗定人的機制,保障支教工作的長期穩定性。
“知識扶農”本質上是義務性并且公益性的,但是國家和組織部門為了更好的讓大學生服務于農村,需要為其提供一定的保障,進而滿足需求,但是政策不應該是一味地提供優惠條件,而是應該真正滿足“知識扶農”的大學生。
“知識扶農”項目若想得到長久性的發展,需要在內容以及形式上進行創新,要結合各類動員活動,深度的挖掘具有此方面意向的人才,為“知識扶農”項目增添活力。讓更多有能力、有知識的大學生加入進去,實現農村新發展。
本文詳細的闡述“知識扶農”基本情況,以農村支教為例,分析了“知識扶農”過程中存在的渠道管理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建議。由于本人的能力和時間有限,文中部分結論值得進一步的商榷,希望各位老師不吝賜教,也希望能夠引起廣大同仁的關注,推動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