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偉 桑永超 鐵 茹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高職院校學生厭學情緒嚴重。遲到、曠課現象屢見不鮮,課堂上看課外書、睡覺、說話、玩手機更是頻頻發生。圖書館里孜孜學習、刻苦專研的背影日益減少,打架罵人、上網游戲的現象日漸增多,教學秩序混亂,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惡性循環。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教學秩序混亂,學生難以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畢業等于失業,學校生源下降,影響發展。因此,研究解決高職院校厭學問題成為各個學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高職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和自己的定位不夠明確。極易受到周圍“損友”的影響,他們有的沉溺于網絡世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來尋求自己的價值,總是以為“外面”的世界遠比學校和家庭要精彩,更加具有吸引力,更能找到成就感和歸屬感,這正迎合了他們的精神需求。于是,導致了他們無心向學,上課不認真聽講,上課期間經常以手機為伴,放學后通宵打游戲,完全與課堂學習對立起來,長期以來,“厭學”情緒更加嚴重。
教師對于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實中,有的老師把學生的厭學歸結于學生本人,而沒有從自身角度去思考。有的教師故步自封,經常發牢騷,對于自身教學水平方面的提高卻停滯不前。一本書、一套教案、一種教學方法運用了幾十年,不能隨教學對象的變化而更新。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刻板的講知識,沒有與學生情感溝通,不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長期以來,學生的求知欲望沒有辦法被調動,這樣會引發學生的厭學心理。此外,進入高職院校任職教師隊伍也不夠合理,大多數是剛剛畢業就進入學校工作,甚至是沒有畢業的學生來兼職代課,缺乏實踐經驗,而來自于工廠、科研院所、服務一線崗位的教師少之又少,這種沒有實踐的教學,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心理。
被高職學校招錄進來的學生一般考試成績都比較低,往往被貼上“差生”的標簽。在學習上,有的時候,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學,而是基礎太差學不進去,往往付出與回報在短時間內不能成正比,造成了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從而磨滅了繼續努力的念頭。在生活上,由于學生常常會被家長或老師忽略,給予他們的理解和關懷很少,面對失敗,他們沒有辦法找到一種合理的傾訴對象,長期如此,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從而產生學習沒有意義的想法,這樣很容易出現“厭學癥”。有一些學生在個性或品質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往往融入不到跟同學相處的環境中去,調皮打架便成為常事,時間久了對學習也失去了興趣,產生厭學心理。
創造積極、健康、有趣的校園生活,以班風促學風,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只有校園生活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外界一些誘惑才不會對他們構成威脅。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既可以讓學生之間很好的相處,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溝通與協調能力,同時,還可以陶冶情操,熱愛生活、熱愛學習。
現代學生接觸的新鮮事物比較多,如果我們還是一味地用老一套教學方法去講課,效果可想甚微,因此,我們需要對教育教學方式進行創新。(1)我們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采用小組談論教學、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使他們感覺到互動所帶來的樂趣;(2)課本上的知識絕大多數滯后于實踐,我們應該與多家企業建立深度合作,多讓企業的專家、能工巧匠走進校園給學生介紹最新的動態,多讓學生走出去;(3)高職院校的職業性決定了學生必須要動手實踐。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時,要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勤于發問的好習慣,好的習慣會促使他們有良好的行為。
我們有的學生,本來自己的自卑感和自信心就不足,如果教師和家長對于他們的期望過高了,往往會適得其反,使他們產生內疚感和負罪感,厭學情緒同樣會產生。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和接受能力去設計自己的課程,將難的知識簡單化,往往是一個老師最高的境界,我們應該去適應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對學生有十足的耐心和愛心,真正的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
消除大學生厭學心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家、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自己形成合力,需要教育工作者認真的思考,從觀念和認知上重新去詮釋,需要我們在教育理念、方法、內容、手段上多下功夫,深入研究,深入探索適合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模式,通過創新現代化的教育體系培養出成千上萬的優秀人才,去完成中華崛起和科技強化的偉大使命,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