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旭
(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音樂教育的推動。而音樂教育中引入民族音樂文化,不僅需要注重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更加要構建一種整體的文化學習和交流氛圍,方能令民族音樂文化在校園中提升熱度,成為學生所思所想的積極文化價值取向。那么就涉及到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教育問題。基于此,本文從文化傳承視角,探討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原則和教育路徑,希望在更為開放的環境中,引導學生思考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在機理與文化感受,加強音樂教育對于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積極效果。現做如下分析。
(一)傳承文化經典
民族音樂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五千年文明洗禮,創造了無數經典佳作。諸如民歌《茉莉花》、《五哥放羊》、《小河淌水》,器樂曲《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等。其文化內涵中流淌著歷代音樂藝術家對于音樂形式的解讀,之所以為經典,在于審美視角符合大眾認知。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之后,多元文化廣泛滲入高等教育。重金屬、藍調、說唱、搖滾樂等不同的音樂形式,吸引了大量青少年人群,與傳統民族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傳統民族音樂不能束之高閣,否則其文化傳承將受到時代發展的阻礙,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經典,為學生開辟了解我國音樂文化歷史的視野,成為當代音樂教育不可姑息的重要責任。[1]
(二)培養文化意識
不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如同炎黃子孫不了解歷史一般。以史為鑒,向來是時代發展的基礎要素。新時代高校學生成長在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階段,亦然是接收外部文化信息能力最強的一代。民族音樂文化本身也是解讀我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如若放棄了民族音樂的文化教育,如同摒棄了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條件。民族音樂的文化意識,是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度發掘,是對于民族文化信念的高度支撐,是對于高校學生文化認知的積極引導。故此,為了培養當代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也必然需要關注民族音樂教育的文化傳承力度。
(三)樹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音樂藝術形式不限制地域、時間、場合、環境,音樂是無國界的溝通語言。學生如若掌握一種民族樂器,亦或學會一首民族樂曲。在外交場合,一定會第一時間以己所知描繪民族音樂的魅力。故而,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具有歷史教材所無法替代的載體功能,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播于國際,并獲取世界人民高度認可的文化載體形式。基于此,民族音樂文化對樹立學生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音樂教育必須加以重視的文化教育方向。[2]
(一)共生、共享,協同發展
以往時期高校音樂教育廣泛深入對于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發掘,旨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主導我國音樂藝術在文化之路上的長足發展。而民族音樂快速崛起和發展的過程中,普遍受眾的民族文化自信也會隨之增強,逐步固化對于民族文化的深刻感受與理解。從這種發展關系中能夠發現,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關系,是一種共生、共享,協同發展的內在催發。當音樂教育助力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也會反哺音樂教育,為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綜合素質、文化認知、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提供積極養分。因此,民族音樂文化中所孕育的情感、思想、精神是最為重要的音樂教育開發內容。
(二)自主、自信,文化同構
我國音樂文化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組合機制。地方性、文化性、民族性、多元性,同時存在。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關系,更加體現出一種自主、自信的文化同構關系。營造校園文化環境,打造民族文化氛圍,可促使學生不斷增強對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而這種文化引導或文化氛圍的構建,便是自主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教育路徑,是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對學生文化自信的積極培養效果,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共同完成的文化素養培育。[3]
(一)取材經典,還原經典
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首先需要取材經典,剝離晦澀難懂,不易在課堂教學中講授,亦或并不具備廣泛傳播效力的內容。由于我國民族樂曲風格、類型極為廣泛,全部引入課堂教學并不現實。每種地方樂曲都需要尋找和選擇最為經典的部分,才能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文化引導,否則不僅占用過高的教學時間,同時也容易降低學生理解效果。但是以偏概全,并不足以詮釋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故而,不僅要取材經典,而且要還原經典。所謂還原經典,是在提供民族音樂素材的同時,同時提供該段音樂素材的文化背景、作者簡介、流行起源、乃至文化機理和價值,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文化內涵,方能達到更為良好的文化傳承效果。
(二)多元引入,多元解析
提供經典的民族音樂文化素材,僅為單一的文化教育形式。民族音樂與流行樂曲不同,很多流行樂曲在網絡下載學習非常便捷。而民族樂曲電子文本或格式在網絡中查找較為困難,很多音頻資料屬于收費存檔。那么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為學生提供原始音樂素材,以及便于下載和后續學習的音頻資料。可將音頻資料、視頻資料、文本資料、圖片資料進行深度整合,通過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引入,讓學生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全貌。除此之外,不僅要完成多元引入,也需要提供多元解析。這種多元解析是以歷史語境、當代語境、未來語境,在全時間維度視域下,解析一首民族音樂曲目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生命體驗價值、藝術創造價值等等。進而引導學生關注民族樂曲對現代文明的積極影響,關注民族音樂文化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正面效應,關注民族音樂文化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文化期待。[4]
(三)收集反饋,注重時效
雖然以往時期多數高校開展了民族音樂文化教育,但效果上并未真正達到預期。其根本因素在于,多數音樂教師缺乏對于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度發掘與研究,忽視了學生了解民族音樂文化之后的思考、認知、理解、改變。因此,融入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內容時,更加需要注重課堂效果的反饋,通過收集學生的體驗、感受、思考與理解的動態變化信息,來掌握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時效性。則是學生真正了解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在機理,不僅能夠口口傳唱優秀的經典曲目,而且能夠將生命體驗融入其中,口述民族音樂文化的本質價值與文化內涵,此時證明之前的教育方法較為得當,可保持其相應的教學模式。則學生并未真正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本質特征,并未深入感知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命力,并不了解其民族音樂文化的審美價值和當代啟示。此時,則需要反思和糾正此前的教育誤區,通過教學模式的轉化,達到更為良好的文化傳承和教育效果。
(一)開發多維載體的音樂教育平臺
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需要相應的教育平臺,開發多維載體方能促進平臺化教育形式的演進。一方面,高校需要構建線下自主學習的文化交流平臺。可以設置為校園社團、或俱樂部形式,由音樂專業指導教師作為主講民族音樂文化的授課教師。讓學生更為自由的選取自學方向,通過構建開發式的課外活動,讓學生更為親近民族音樂,在賞析、解讀、詮釋民族音樂的魅力之后,培養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度和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是搭建線上虛擬文化交流平臺。虛擬網絡平臺中,音樂教師可隨機設置學習問題,在設置了類似的問題后,學生的探討熱情也會隨之加劇,在網絡平臺中各抒己見,在爭鋒相對的討論中逐步揭開民族音樂文化的神秘面紗,不斷接近民族音樂文化的實質,真正催發出學生了解和喜愛民族音樂文化的飽滿熱情。[5]
(二)組織多種形式的音樂文化活動
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不能將其固化于課堂教學。過于固定的教學形式,或者學習機制,反而容易令學生產生心理反感。一方面,音樂文化活動并不一定需要純音樂賞析形式,開展講座、研討會、辯論會的形式,也可令學生從多方面尋找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形式的思維路徑。另一方面,校園活動可以開展多種形式,如歌舞形式、演奏形式、合唱或獨唱形式。讓學生自由編排和組織圍繞民族音樂文化的校園活動,可令學生在積極的交流互動氛圍中感受到民族音樂的文化魅力。除此之外,各地高校可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條件,在本地收集民族音樂文化素材。以民間真實的民族音樂文化素材,加強學生的心理體驗程度,不斷接近民族音樂文化的社會價值取向,真正還原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命感召力。讓學生在更為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真正感知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層魅力,達到學習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積極效果。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能夠達到傳承文化經典、培養文化意識、樹立文化自信的積極作用。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共生共享、協同發展、自主自信、文化同構的傳承關系。在踐行音樂教育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秉承取材經典、還原經典、多元引入、多元解析、收集反饋、注重時效的基本原則。同時應當開發多維載體的音樂教育平臺,組織多種形式的音樂文化活動。進而完善音樂教育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效果,發揮出當代音樂教育對于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