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威
(河北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天津 300131)
新中國成立開始,新民主主義革命逐漸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執政范圍趨向全國化,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進行,中國共產黨所處的地位和面對的任務發生變化。因此,開展全民族素質水平提升,一直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項根本任務。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認為社會主義建設要結合社會主義中國的實際情況,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為根本,逐漸將改革開放前以“提高管理干部素質”帶頭的社會主義建設逐步邁進到“進行社會主義中國全民族”的素質提升。怎么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的涵義呢?對素質的理解關系到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發展水平提升,這是需要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素質一詞,在中國由來已久。古代中國,“素”和“質”分開使用。《逸周書·克殷》是記載周朝攻打商朝帝辛王后經過和善后處理的一段歷史文章,其中“及期,百夫荷素質之旗于王前”一句話,出現“素質”一詞[1]。此處,素質從表面含義講可以認為是描述白色的質地的旗幟;而從深層次內容講,是指奴隸制商朝百官從內心洗去商王朝影響,而從新接受周王朝使命。
最早的字典《爾雅》一書、以及后唐代杜甫、明朝高啟的詩篇中也出現“素質”詞匯。從字面本意來講,是指白色質地意思,是對自然事物“質地白色”的一種表征。在一定意義上講,古代所謂素質一詞,主要表明自然界沒有接受外來影響和熏陶的一種本底面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政策提出后,“素質”一詞出現是與教育齊頭并進。隨著“素質”在教育思想中的出現,素質一詞出現和教育相關或者和某個群體特征相連,比如,素質教育、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情感素質等等。諸多文獻進行了素質教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和應試教育處于對立的層次。從本質上講,素質的教育并不是針對應試的教育存在的缺陷提出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的涵義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依托,社會成員對社會主義建設以及社會成員之間應具有的一種主觀和動態的表征。具體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就是在社會主義中國大環境下,社會成員應具有的責任和義務,這種責任和義務呈現的性質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心理、身體、文化、技術等等;或者說,在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環境下,社會成員所具有的責任和義務是需要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同時這種責任和義務也要為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貢獻。
(一)改革開放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內涵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政治面貌由新民主主義革命邁入社會主義革命,工作重心由以農村為重點邁向以城市為重點。面對剛從半封建、半殖民統治狀態下,脫胎而出的新中國,需要領導干部作為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執行者和領導者。而當時黨員干部一半左右文化知識水平處于初中水平,因此,要進行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必須提高黨員干部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
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及中國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都表達了經濟建設是新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對于勞動者要進行業余教育,而對在職干部全面教育。1951年,中央發布草案《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草案)》及1953年《關于加強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都說明新中國面臨經濟建設的重大任務,大量提拔和教育農工干部,有計劃的提升他們政治、文化和業務水平。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把干部學習作為治國理政的一項基本方針和施政綱領擺在了重要位置,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加強領導干部思想文化水平,將社會主義理論結合中國特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環境。因此,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和經濟建設初期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內涵,主要以培養和提拔領導干部為基礎,為解放后的新中國社會公民進行建設“特色社會主義依托環境”,同時,社會公民也在逐步為“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環境”培育責任和擔當,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執行者。
(二)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內涵的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革命的完成,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呈現在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1985年,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指出“勞動者素質決定國家貧弱和國力強弱”;同年,在發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文件中也著重表明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素質教育問題十分重視,明確指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質。社會主義初期階段中國存在經濟落后現狀,而經濟的落后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全民素質的提升。改革開放是完善中國社會公民所需要的特色社會主義依托環境,而在不斷完善的特色社會主義環境中,教育是培養中國公民責任和擔當的一種主要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目標是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內涵發展方向主要體現在,培養領導干部繼續完善“特色社會主義大環境”;改革社會體制,為提升民族素質建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使得社會成員在社會主義中國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2]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內涵的完善
隨著改革開放邁進和面對國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技術的沖擊,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為了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落后生產力不可避免的導致生態破壞、空氣、水資源污染、資源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自然問題,同時在特色社會主義體制和社會成員以及社會成員間中也存在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內涵完善階段面對的問題任重而道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創新的理論,開辟理論探索新境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飛躍,為發展馬克思主義做出原創性貢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內涵完善階段,需要考慮以下方面:
首先,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社會公民提供先進社會主義的管理體制。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在實踐中探索怎么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為社會公民營造完善的提高生活質量和社會生活質量的特色社會主義環境,從而將社會主義提升到一個新環境,營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在理論上,進一步闡明了中華民族歷史命運,并指明了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新走向新方向,點明了社會主義下個階段的奮斗目標。中國夢的新思想充分體現了黨的追求。中國夢這一偉大理論一經提出,就當即釋放出了強大無比的系統的感召力,必將成為促使炎黃子孫團結一致,并鼓勵人民共同開創美好新未來不斷創新進取的一面偉大旗幟、一根偉大標桿[3]。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建設目標。
其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背景下,社會公民的責任和擔當。作為黨員干部,必須堅持三個務必,保持自身純潔性,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思想,從實踐中堅持自身黨員的作為本色;作為特色社會主義公民,堅持熱愛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熱愛社會主義,堅持熱愛勞動,積極進取,誠信可立,承擔起“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公民價值取向。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環境與社會公民價值取向的社會法則耦合。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西方政治、法律、技術、管理的認識,不同的政治觀點也在影響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環境,同時也對社會公民產生了一定意義的沖擊。因此,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奮斗和建設中,如何努力培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公民擔當和義務,這是需要中國共產黨在社會層面進行完善和普及的范疇。開放的目的,是讓社會主義中國接受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進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制改革,最終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物質精神文明,從而達到提高綜合國力的目的。因此,堅持改革開放,社會公民,尤其是中國共黨黨員牢記“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奮斗目標,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實踐精神,堅持努力奮斗精神,堅持理論學習和技術知識的學習,營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為社會公民擔負起個人的核心價值,修橋鋪路。
根據中國實際經濟基礎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經濟建設初期、以及二十世紀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階段。民族素質提升是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的內涵主要是在社會主義中國大環境下,社會成員對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及社會成員之間應具有的責任和義務,這種責任和義務呈現的性質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心理、身體、文化、技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