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需要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
在新媒體時代,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因其及時性、便捷性、海量性、互動性等特征,深受青年大學生喜愛,也因此日益受到高校關注,逐漸成為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的重要平臺。隊伍是陣地建設的主體,如何調動微信公眾號運營工作隊伍的積極性,對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圍繞場域、資本等核心概念構建了社會實踐理論,試圖揭示與解釋社會生活中的實踐。該理論一經問世,便被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
場域就是“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它不是一般的領域,也不是被一定邊界物包圍的領地,是由社會成員按照特定的邏輯要求共同建設的,是社會個體參與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場域了充滿力量,個體間的互動定義了場域的界限,“場域的界限在場域作用停止的地方。”
資本是場域力量之所在,也是場域活動競爭的目標與手段。場域與資本聯系在一起,才能發揮作用。不同于馬克思對資本所作的“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定義,布迪厄沒有對資本下定義,而是把它分為四種類型: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符號資本。其中,經濟資本是行動者擁有的經濟資源;社會資本是個人或群體間各種關系網以及由此積累起來的資源的總和;文化資本是行動者對某種文化資源的占有;符號資本是一種無形的、象征性的資本形式。
依此理論,高校微信公眾號運營工作也即一個場域,成員各有明確分工、各具責任與義務,角色之間開展各種互動,形成相對穩定的運行規則,由此形成一個客觀關系的網絡。資本作為一個場域的內生動力之源,決定了一個場域是否良性運行,充滿活力。
從現實來看,許多高校的微信公眾號運營工作隊伍由指導教師和對微信運營感興趣的學生組成。這種隊伍構成在一定程度上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但也存在工作隊伍動力缺失,熱情淡漠,投入不足的現象,其原因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工作觀念“落伍化”
有些高校還保留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資源傾斜在教科研或技能培養方面,沒有將意識形態工作提到應有的高度,對意識形態陣地建設重視不足,對微信公眾號運營工作關注不夠,缺乏應有的各種資源投入,導致微信公眾號運營工作在學校諸多工作中“邊緣化”。這種現狀會直接影響到工作隊伍的自我定位和工作期待。
(二)工作能力“業余化”
微信公眾號的指導老師以負責宣傳工作的老師居多,單一的專業背景和知識結構導致其開展工作時會面臨一些短板,如理論功底不足,對政治政策等闡釋不透徹;技術能力不強,難以掌握和使用微信新技術,無法專業地指導學生等,這些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要么微信推文的高度、廣度和深度不夠,沒能很好地“上接天氣”;要么編輯技巧落后簡陋,吸引力不足,沒能很好地“下接地氣”,都難以發揮微信平臺引導輿論和立德樹人的功能。
(三)工作機制“空殼化”
微信公眾號運營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素材采集到學生工作,都需要學校各單位的配合和支持。成熟的做法是將與微信公眾號運營工作有關的程序、環節和所需條件等內容制度化、規范化。部分高校制定了相關制度,但有的制度本身缺乏指導性,僅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缺乏明確要求和具體措施;有的僅是制定制度,缺乏有效執行等,這些都會使微信公眾號運營工作受阻不暢,甚至困難重重。
在高校微信公眾號運營工作場域內,要用好四種資本形式,激勵工作隊伍,調動其積極性,發揮意識形態陣地作用。
(一)提供經濟資本,進行物質激勵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高校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充分意識到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將其納入學校全局工作的“一盤棋”中,加強對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的重視和資源投入,為微信公眾號運營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比如提供較為固定的工作場所,購置必要的工作設備,如電腦、攝像機等,保障微信公眾號工作隊伍的基本辦公條件。對于工作表現優異者,適當予以物質獎勵也是必要的。
(二)生產社會資本,進行行動激勵
社會資本是一種無形的、特殊的資源,表現為對場域內人際關系的影響。微信公眾號工作隊伍的社會資本產生于線上和線下兩個空間。在線上,指導教師對學生制作的微信提供內容或形式方面指導,隊伍成員會在QQ群、微信群內進行交流、溝通等互動;在線下,隊伍成員通過討論、例會、執行策劃、培訓、團建等活動進一步接觸和互動。在互動過程中,隊伍成員相互得到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等方面的支持,人際關系會更加緊密。參與微信制作的學生群體是一個趣緣群體,圍繞他們興趣愛好而生產的社會資本會鞏固群體,激發他們繼續在隊伍工作。如何發揮主導作用,生產社會資本以增強隊伍凝聚力和吸引力,保持隊伍穩定,降低學生退出率是指導教師或相關領導需要思考的課題。
(三)運用文化資本,進行制度激勵
布迪厄將文化資本細分為三種類型:身體化形態、客觀形態及制度形態。其中,制度形態文化資本介于前兩者之間,是對行動者的一種合法化、制度化的認可,常體現為特定的設置安排。這種設置安排相當于場域規則,是行動者的行動邏輯和行為依據。高校需要利用制度形態文化資本使得微信公眾號工作“去邊緣化”。在隊伍組建方面,整合學校優勢學科的人才資源,如支持思政教師、信息技術專業教師加入微信工作指導教師隊伍,實現專業知識結構互補;在隊伍培養方面,推行培訓規范化固定化,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形式,定期對隊伍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理論學習、輿論引導能力提升和微信技術指導,打造“又紅又專”的隊伍;在隊伍激勵方面,探索將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納入學校師生科研成果統計、各類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范圍。
(四)利用符號資本,進行精神激勵
按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感到被認可、受重視等是人的高級需求,更能調動行動者的積極性,對其行為產生更穩定、持久的激勵作用。符號資本恰好滿足這種高級需求,它是指通過儀式性活動對某種行為賦予地位、聲譽、威信等象征性意義,以此定義該行為“有價值,值得去做”,以此鼓勵行動者重復該行為,激發更多行動者效仿,加入從事該行為的行列。高校可以通過表彰先進、頒發榮譽等形式,對微信公眾號工作優秀者予以激勵,這也會在一定范圍內產生示范帶動效應。
對于具體的行動者而言,不同資本的價值和意義有所區別,他們會進行比較、交換或者競爭,實現資本的再分配。在微信公眾號運營工作場域內,高校需要注意如何有針對性地利用并引導資本轉換朝著有利于激勵工作隊伍的方向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