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瑩
(湖北商貿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多元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實現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學習內容,學生與計算機之間的多重互動等先進性特點。傳統的面對面教學與基于網絡的在線教學兩種模式加以整合,形成一種最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混合教學模式。
為探索最佳的“多元互動”式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筆者以湖北商貿學院會計學院16財注本5班學生為對象,在視聽說課程中進行實驗分析。
(一)簡介
實驗前,筆者進行了聽說能力測試,介紹了教學安排和計劃。之后,在實驗班實施多元互動式英語視聽說實驗。
互動的多元化表現在:(1)師生共同制訂口語練習和考核計劃;(2)學生形成互助小組,進行同級互評;(3)教師對出現困難的小組提供幫助;(4)學生運用電腦搜索資源,在組內分享;(5)學生將資源整合,以小組形式完成最終考核,教師進行點評,并與最初的評估結果進行對比。
(二)工具
《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2》第七單元
實驗(1)
課前準備——布置了需要學生準備的話題Time of technology:A blessing or a curse?
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決定將話題定為辯論賽主題,每小組選擇立場和論據,決定辯論順序。現場出現了四組正方和五組反方。
方法:結對討論。
設計:教師在QQ群上傳比賽要求及技巧,比如理解辯題,確立總論點,分析哪些因素是正反方首先爭論的焦點等。
結果:學生目標明確,能圓滿完成學習任務。
分析:團隊合作讓每個成員都能參與,也能在準備辯論材料的同時豐富自己的詞匯儲備,在正式學習前打好基礎。
實驗(2)
上課Warm-up環節——教師請學生在自己的執方進行辯論,并在結束后點評和總結。
方法:小組代表匯報。
設計:學生在辯論階段完全占主導地位,教師僅負責控場和把握進度。教師需留意學生觀點的表達,在結束后進行點評。
結果:學生參與度高,盡管有些表達不太準確,但是思路清晰,能從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穎,獨到的觀點。
分析:教師將部分權力下放,提供了自由度。學生不但理解了主題,還學會了用英語對相關內容進行交流。
實驗(3)
練習“Listening to the world”的聽力部分。教師布置“Further practice in listening”為課后的強化練習。
方法:個人獨立完成。
設計:完成聽力練習后,小組提供答案。教師按錯誤率高的題目依次精聽,并傳授技巧和策略。
結果:學生了解到自己的弱項,并找到解決方法。
分析:教師需要提前備課和備學生,了解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對癥下藥。
實驗(4)
練習“speaking for communication”的口語部分。小組挑選情境和角色,在限定時間內排練對話。在表演環節,請其他組以四個標準(發音/語法和詞匯/語言運用/協同合作)進行打分和評價。
方法:結對活動,角色扮演。
設計:小組中,多人協作。教師需提醒任務籌備時間,并在小組準備期間提供幫助。
結果:每一組都很有新意和設計,教師能及時幫助他們找到更恰當的表達。
分析: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即興思維與即興演講能力。對教師而言,能夠解決學生出現頻率高的共性問題。
(一)面對面的授課形式所體現的重要性仍是不可忽視的
現如今,出現了各類形式多樣的網課,有學生認為只要自己在網絡上學習了這類課程,就無須上課了。實際上,課堂的互動式教學才能保證學生真正將所學運用到實踐中。課堂教學在其他授課形式的不斷沖擊下,必須提高互動性和活動的多樣性。這需要教師與學生更密切的溝通,還有教師對課堂節奏的有力把控。
(二)學生的搜商亟待提升
搜商,是一種與智商,情商并列的人類智力因素,也是人類在信息時代需具備的第三種能力。學生通過搜索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弱,限制了他們學習的步伐。原因可分為:(a)學習上的惰性。(b)缺乏對信息的搜索能力和辨析能力。老師需提供學習網站和搜索方法,打開學生思路。另外,可以讓善于搜索的同學分享經驗。在課下多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練習提高搜商,最終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三)課堂活動和課外學習應相互輔助
課外學習不是一味埋頭苦干的學,應有教師的指導,指導他們找到最佳的學習方法,快速地找到努力的方向。課堂時間有限,而學生人數大,想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外積累學習資源,確保在學習主要內容時有充足的知識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