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馳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鄭州航空港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將建成生態智慧航空大都市主體實驗區。主要功能定位為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現代航空都市,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重點發展具有臨空指向性和關聯性的高端產業,培育臨空高端服務功能和知識創新功能,構筑中原經濟區一體化框架下具有明顯特色和競爭力的空港產業體系,成為中部地區經濟崛起的重要引擎。鄭州航空港的功能定位和產業體系建設,對航空服務、航空物流、飛行控制與管理、高端制造等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多的需求。因此,河南省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積極深化教學改革,研究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鄭州航空港建設需要的專業人才,為鄭州航空港建設提供應用型人才支撐,就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當前的鄭州航空港正實現著跳躍式的發展,主要產業例如航空服務業、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與此同時帶來的最大問題則是應用型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此時的鄭州航空港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專業人才的需求數量極為龐大,隨著鄭州航空港建設的進一步發展,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將更為迫切。
就目前鄭州航空港的發展現狀來看,主要的專業人才需求有以下幾類:第一,若要加快鄭州航空港的整體發展,則急需大量高學歷并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第二,為了更高效的發展鄭州航空港的主要核心產業,則需要源源不斷向其輸送高質量,高技能,高水平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第三,需要培養一批具有高效執行力、實踐能力及戰略意識的高層次管理人才。所以針對鄭州航空港的人才需求現狀,如何提升河南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對鄭州航空港的人才支撐作用則顯得尤為迫切。
(一)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
目前鄭州航空港的人才支撐所面臨的問題除了急需大量專業人才以外,另一點則是與引進大量外地高校培養的應用型專業人才相比,鄭州航空港的人才支撐多數依賴于河南省甚至是鄭州市的一些本土高校,然而目前我國知名的航空類高校都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等地區。省內雖然開辦了一些航空類院校,但跟知名院校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其中主要問題之一則是在專業的設置上,例如有些高校的部分專業設置還存在著滯后的現象,即不能迎合市場需求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還在發展市場需求已不高的夕陽專業,二是缺乏開設市場需求旺盛的朝陽專業,這樣就導致了現有專業市場需求已飽和,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率,更嚴重則影響了市場行業的發展。所以如何優化專業設置,貼切實際需要,符合河南地區經濟發展,更高效的培養出復合型應用人才以加快鄭州航空港的建設,則是迫切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二)培養模式缺乏創新
如今的高校大部分還采用較為傳統的培養模式,首先在課程的設置上,仍然是重理論輕實踐,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真正的實踐課時卻很少,作為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其教學目的應當是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更側重去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從而來解決實際問題。其次,培養模式缺乏開放性,缺少行業或企業的有效合作,這會使得高校的育人工作缺乏實效性,同時培養模式開放性的缺失也會使得高校的實踐教學環節薄弱,教學內容缺乏深度,無法更好的貼近實際。在這種狀態下,對于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也必然會局限在高校自身的視野中,從而導致專業課程設置過于理論化,無法切合實際情況,則很難滿足行業需求。
(一)優化專業設置
對于地方高校來講,專業設置應以地方經濟發展為導向,結合社會需求和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進行專業結構的調整,合理設置專業學科,進而完善人才培養結構。專業的設置、學校的發展是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所以高校的專業設置一定要依照當地實際經濟發展的需求來進行優化,更好的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才結構調整的需求,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更有力的人才支撐。
基于鄭州航空港建設,河南省高校應做好應用型人才培養頂層設計,對于專業學科采取優勝劣汰制,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程設置,突出專業優勢,實用特色鮮明,培養目標明確,以新興行業和鄭州航空港產業聚集及國家產業調整升級改造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為依據,優化專業學科布局,增加實用新專業,開設實用新課程,培養急需的應用型人才。
(二)“全鏈開放式”培養模式
高校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準確把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突出“以用為本”,以優化課程設置和培養環節為切入點,創新引入“專業認知到社會、崗位認知到企業、技能培訓雙師制、學業考核雙向制”的全鏈開放式培養模式。實施全鏈開放式應用人才培養模式,重點是把握好培養鏈各環節、各單位之間的有效融合和舉措到位,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1.專業認知到社會
在新生入學專業教育時引入社會資源,實施專業教育社會化,請本專業領域中知名企業高管或技術專家介紹本專業目前發展現狀、前沿技術和對人力需求情況,并盡可能安排學生到企業或基地進行參觀考察,使學生對所學專業從理性和感性上有一個較深刻的認知,從而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濃厚興趣,這就是強化第一認知印象,成功源于興趣。
2.崗位認知到企業
應用型人才培養全鏈過程中的重要一鏈就是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校方要積極尋找本專業內優勢知名企業進行合作,簽訂人才共同培養協議,建立校內校外實訓實操基地,形成“課堂—實驗室—實訓基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格局,讓學生以“準員工”身份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讓學生更多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流程和崗位技能需求,尤其是要了解企業的文化并根植于心,從而縮小由學生到員工的距離,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贏。
3.技能培訓雙師制
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有一支具備企業背景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校企深度合作為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學校從企業聘請技術專家或工匠能手作為學生實習實訓的指導老師,有效地解決了高校教師“從校門到校門”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而且讓教師了解了企業生產、運行的過程,增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了專業教師自身專業素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鄭州航空港的快速發展,現有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更好的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專業人才所需,必須從根本上落實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高校應當清晰認識應用型人才與實用性人才的區別,明確培養目標,完善培養方案,針對應用型人才要著重培養其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所學知識的創新能力。實施培養模式改革,進行全線開放式教學,擴大校企合作,加深教學內容,提高高校人才培養效率,進一步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真正為鄭州航空港的建設與發展做強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