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思佳
(南京理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4)
隨著云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云存儲服務使用者在任何時間地點,透過聯網裝置就能夠在線瀏覽云端服務器中存儲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還處于著作權保護期內,公眾不需支付對價就得以免費使用。這種“消費性使用”行為不同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難以用復制權進行規制,而用戶之間在線分享資源鏈接的行為也并非把作品上傳到公共服務器中,也難以用信息網絡傳播權進行規制。我們需采取一種新的“接觸控制”模式,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一)云存儲環境下的現實基礎
1.云存儲不同于其他普通存儲形式
傳統存儲空間一般只有存儲功能,且服務器空間較小,無法實現用戶之間的信息共享,也沒有辦法滿足數據遷移和管理需求,而云存儲著眼于用戶的個人數據需求,提供無限制的虛擬數據空間,只要有網絡就能夠在線瀏覽自己所需的資源,用戶之間也可以共享資源。
2.云服務提供商侵權認定困難
網絡服務提供商只有在明知或應知用戶直接侵權時才應承擔間接侵權責任。云存儲服務較其他存儲服務而言更注重用戶的隱私和數據安全,不會實時監測是否有侵權的發生。
(二)利益平衡的價值基礎
1.維護著作權人的正當利益
盡管《著作權法》并未賦予著作權人“接觸權”,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公眾就得以隨意“接觸”作品。從實現利益平衡的角度來看,“接觸控制”模式賦予著作權人在合理限度內杜絕別人未經許可獲得作品的權利,通過向使用者收取一定許可費以實現利益需求,這同樣是對經許可或付費用戶的一種公平。
2.保留社會公眾的最大利益
維護作者的正當利益是保障社會公眾“獲得”作品的前提。在云存儲環境下,云盤用戶可能會通過在線瀏覽“獲得”作品,并且不用支付任何的對價,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不利于滿足社會公眾對作品長遠的需求,更不利于著作權制度的進步,在法律上也缺乏正當性基礎。
(一)與合理使用存在沖突
合理使用是對著作權人的一種限制,也是對著作權侵權的法定抗辯理由,而在“接觸控制”模式中,著作權人維護自己利益的關鍵就是阻斷未經付費或許可的公眾對作品的接觸,這表明兩者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沖突。
(二)“有效性”標準難以確定
只有有效正當的接觸控制措施才能夠受到法律保護,然而“有效性”的標準在司法實踐中難以界定,著作權人可對自己的作品或不符合要求的數據、信息等任意設置接觸控制措施,而公眾在眾多的作品或“非作品”中難辨真假。在個案中,法院也只能以權利人采取接觸控制措施目的的正當與否來判斷手段是否有效,并無統一的標準。
(三)規避現象普遍存在
隨著接觸控制措施應用的愈加廣泛,各種破解、規避技術措施的行為也愈發普遍,甚至存在專門提供破解技術措施的收費服務,這就構成了間接侵權。用戶之間普遍分享的資源往往是經過技術破解尚處于知識產權保護期的作品。
(一)預留合理使用空間限制“接觸控制”模式濫用
本文認為澳大利亞采取的“弱保護”模式值得借鑒,在技術措施不斷擴張、利益天平向權利人傾斜的情況下,更需要預留合理使用的空間,在法律上將其與“權利”地位對等,保障知識傳播的自由。在探討可以避開技術措施的例外情形時,我們需要充分考慮作品的性質、使用目的和范圍等,借鑒其他國家立法經驗。
(二)通過按需付費完善“接觸控制”模式運作
“接觸控制”模式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找出作品的潛在受眾以獲取應得的利益始終是著作權人的追求,這種目標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對價的合理性,因此對價應當體現出層次性,便于社會公眾按需獲取作品,也有利于發揮作品的應有價值。
(三)依托技術手段彌補“接觸控制”模式不足
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提供商應當主動運用技術手段監測侵權內容,比如國家版權局下發的《關于規范云盤服務版權秩序的通知》中要求云盤服務商運用有效的技術措施,主動屏蔽、移除侵權內容。近年來,在互聯網上還出現了維權騎士,他們的出現也表明采取技術手段維權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