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臘梅
(南京理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4)
2017年11月,“北雁云依案”被選為第89號指導案例。原告父母為其取名“北雁云依”,在辦理戶口登記時卻遭到派出所的拒絕。父母認為派出所侵犯了其女兒的姓名權,遂以“北雁云依”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后法院裁定中止審理,并將該問題逐級上報至最高人民法院。之后,全國人大常委會針對這一問題作出了相應立法解釋①,法院依據解釋中第二款第三項“有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的規定,駁回了原告的相關訴訟請求。
在司法實踐中,有關姓名權的案件屢見不鮮。其中有關姓氏決定權的案件也有很多。譬如,沈錢敏開始隨母姓想改隨父姓,向當地機關申請,公安機關拒絕辦理,訴至法院亦未得到支持。變更為第三姓在實踐中更難實現。比如“金剛案”,倪某申請將其姓名改為金剛,當地公安機關以法律沒有規定可以在父姓、母姓之外進行姓名變更登記為由不予批準,訴至法院亦未獲支持。但也不是沒有成功的案例,“奧古辜耶案”中申請人就成功地改變了自己的名字。
由此看來,姓氏的變更存在著同案不同判的現象。究竟,姓氏決定權是否應受到限制?對于其的限制是否應該有相應的原則來規制?
(一)姓氏決定權受到限制的正當性
對于姓氏決定權是否應當受到限制,也是存在著爭議的。對于姓氏決定權進行限制的正當性,筆者總結有以下幾點:一是傳統文化中的倫理觀念。姓氏代表的是一個家族的血緣關系,寄托的是一種傳承,如果隨便改變姓氏,有悖于中國傳統的道德以及倫理。二是因為不加以限制就會帶來不好的社會影響。姓名權作為一項權利,它的行使也是會有邊界的,即不能侵犯他人的權益。三是在國家管理方面的原因。人一出生就需要到戶籍管理機關登記自己的姓名,不管是改變自己的姓氏還是名字,管理機關都需要投入成本來進行管理。
(二)姓氏決定權限制的原則
對既有憲法性基本權利性質又有民事權利性質的姓名權進行限制,在法律的設置上應該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對于姓氏決定權的限制也應有此要求。通過對于學界相關觀點的了解,梳理出姓氏決定權限制應當遵循的法律原則。
一是形式上的原則——法律保留原則。這一原則的出發點就是限制行政機關的公權力而保護公民的私權。為了防止這一權利的濫用,法律賦予行政機關干預姓名權的權力,但是在對姓名權限制時不是任何法律文件都可以隨意干涉。“姓名權作為基本權利,其限制須遵守法律保留原則,即須以法律為之。”②這里的法律不是廣義上的法律,而是包含憲法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
二是實質上的原則——比例原則。為了防止行政機關過分地限制公民的姓氏決定權利,還必須堅持比例原則。該原則的核心就是引導行政機關合法、妥當的行使權力,平衡權利與權力之間的關系。可在實踐中,行政機關的做法根本就沒有體現出申請人在姓名權方面的決定權,其對姓氏決定權的限制是不符合比例原則的。
對于姓氏決定權的限制問題主要就是在第三姓問題上。《婚姻法》第22條規定子女就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因“北雁云依案”頒布的立法解釋中對于第三姓也有相關規定。該規定前幾項都具有可操作性,只有最后一項“不違反公序良俗”以及“正當理由”不能明確地做出判斷。因此,這一條款也成為行政機關以及相關法院拒絕當事人請求的主要理由。但也因為這一條款本身的模糊性使得爭議越來越多。
筆者認為,姓氏不同于名字的決定和變更,它本來就帶有的是血緣關系的延續,為了社會已經穩定的倫理觀念不被打破,對姓氏決定權的管理本就應該是嚴苛的。對于“公序良俗”這一規定,應該從嚴監管,嚴格解釋“正當理由”。對于“公序良俗”的這種嚴格控制,應該由法律文件予以確認,從法律層面上做出相應的規定,在審查時有確定的依據可循。
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自己的姓名。但是相關規定要求公民申請姓名應該要向公安機關登記,公安機關會對其進行限制,由此就產生了姓名權與公權力之間的沖突與矛盾,這一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為了更好地解決法律適用上的沖突問題,就需要頒布更高效力的法律文件來指導行政機關的管理活動。
[ 注 釋 ]
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一)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三)有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②曹相見.姓名權限制的規范解讀[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