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毓敏
(呼倫貝爾學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宿舍是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的客觀要求
中共教育部黨組連續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和《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這是做好新時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頂層設計和系統性、規范性文件。兩個文件都明確規定:“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四級”預警防控體系,是要從整個學校到宿舍,由上至下、由淺入深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其中宿舍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觸手”,是高校把握學生心理動向的有效途徑,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宿舍是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的客觀要求,是心理育人的必然要求。
(二)宿舍的獨特性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宿舍
宿舍是大學生生活和娛樂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接觸最為頻繁和密集的地方,一方面,它是大學生的“家”,是大學生排解外界負面情緒的避風港。另一方面,它也是大學生的“矛盾重地”,貧困差距、情感不睦、生活和學習習慣差異等都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從2004年的馬加爵事件,到2013年的復旦投毒案,都是發生在大學生宿舍的由于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悲劇。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宿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能夠縮短學生心理距離,及時準確了解和掌握學生心理動態,并及時準確化解學生心理危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大學生宿舍管理中對心理健康教育有待于加強
高校宿舍管理通常由后勤部門或學生部門負責,在管理過程中更多關注設施建設、日常安全、衛生、紀律、服務等,較少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態,無法與校心理健康中心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很多高校未設立專門的宿舍心理咨詢室和活動中心。宿舍內缺乏專業的心理教師,宿舍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宿舍開展的宣傳和活動也往往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氛圍,因而容易造成學生對宿舍缺乏歸屬感和融入感,諸多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梳理和解決,影響宿舍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的落實。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宿舍的覆蓋面和受益面不廣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宿舍的覆蓋面和受益面不廣,一般只針對個別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對普通學生的心理問題關注不夠,對學生出現的共性問題意識不到位或干預不多,對宿舍內的貧困學生、單親家庭等特殊群體關注遠遠不夠,更不能根據宿舍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教育引導,教育對象比較單一。
(一)心理育人理念
在心理育人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育人,其目標就不能局限于沒有心理問題和保持心理健康。它要服從于育人這個大目標,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于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宿舍,要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進一步擴大,重視將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乃至全體教職工納入其中,并將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內容,如學習、人際交往、職業規劃、戀愛、情緒管理、三生教育、人生理想等更多地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大大縮小障礙性內容的比例;心理健康教育進宿舍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宿舍大學生,而非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其活動的主題除預防心理問題或預防心理障礙外,更多地聚焦于大學生如何更有質量地學習、工作和生活,提升價值感和幸福感;要側重于宿舍心理氛圍的營造,使一草一木都具有育心的功能等等。
(二)積極心理學取向
塞里格曼說過:“最好的治療不僅醫治創傷,還幫助人們認識和增強其人格力量和優點”。孟萬金首先提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他提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據教育對象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以人的向善性為價值取向,運用積極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從正面發展和培養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防治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個體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進宿舍應以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為先導,采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利用宿舍特點和生活實例,通過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挖掘和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與人格力量。
(一)以制度為基礎,保障大學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開展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進宿舍日常工作規范》、《心理健康教育進宿舍資金管理制度》、《心理健康教育進宿舍朋輩心理培訓制度》等,規范和保障此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創新大學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在宿舍樓內開辟固定場所,進行必要的資金投入。根據實際條件建立公寓生活指導室(心理咨詢室)、團體輔導室,或者一室多用,或者多樓合用,使學生能夠就近接受心理咨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辟宿舍走廊文化,設立書刊閱報欄等,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弘揚宿舍文化,營造良好的宿舍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三)完善工作網絡,擴大大學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覆蓋面和受益面
健全大學生宿舍心理危機預防和快速反應機制,完善大學生宿舍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做好對宿舍學生的跟蹤服務;其次,建立大學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數據庫,完善大學生宿舍心理健康電子檔案,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心理咨詢師、班主任等與學生成長相關端口,了解掌握宿舍學生心理動態,并及時反饋給各個部門,實現學生心理健康信息的互通、互動、互聯、互助,有助于遇到突發事件時迅速做出反應,同時,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再次,主動占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陣地,探索“互聯網+公寓”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擴大宿舍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和受益面。
(四)以高素質隊伍建設為根本,形成大學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在心理育人的理念下,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宿舍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建立以宿舍(心理)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心理咨詢師、宿舍管理人員、宿舍服務人員為主體的包括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乃至全體教職工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廣泛吸納宿舍心理信息員、宿舍學生干部等朋輩關愛人員,形成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制定相關制度和工作方案,發揮成員各自優勢,開展心理健康狀況調研、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傳播、心理危機干預等工作。定期對全體人員尤其是宿舍(心理)輔導員和宿舍心理信息員開展培訓,提升專業水平。
(五)以主題活動為抓手,提升大學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將大學生宿舍打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主陣地,不斷推進心理育人,實現大學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突破。通過廣播、走廊文化、宣傳欄、知識展板等多種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營造溫馨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以新媒體建設為契機,廣泛運用門戶網站、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易班平臺等媒介,探索“互聯網+宿舍”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宣傳宿舍風采,弘揚公寓文化,把握網上輿論導向;組織開展一系列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利用周末、節假日等特殊節點,以宿舍為單位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心理素質拓展訓練,舉辦心理劇大賽、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理電影點評大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與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相結合,分主題開展活動,對活動主題賦予心理學意義的詮釋,舉辦宿舍文化節、宿舍舍歌大賽、宿舍美化大賽等活動,打造“一寓一品”活動,提升學生宿舍文化建設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