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彈 劉 瀟
(廣州華商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優勢。現階段雖然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和學生組織已開始協同開展工作,但是在學生工作管理中仍存在局限性,四者之間協同機制不完善,因此,探索建立一套高職院校較為完善的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和學生組織的協同工作機制,對于健全大學生思想政治管理制度,提升學生管理效率將發揮重要作用。
(一)學生黨支部在學生群體中認可度比較低
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學生黨支部沒有發揮核心作用,很多學生認為學生黨支部的服務對象是黨員,而自己不是黨員,覺得學生黨支部的發展與自己無關,甚至部分學生誤以為學生黨支部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導致黨支部在班級同學中的認同度比較低,黨支部游走在班級建設之外,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團支部在學生工作中作用不夠明顯
在四者的建設過程中,團支部的建設是最為薄弱的。學生雖然是共青團員,但是對共青團的認識不足,并且也極少有機會參加團組織活動,常在個人的行政班級中開展學習與生活,完全沒有團支部的概念,學生很容易混淆班委會和團支部的關系。
(三)班委會在學生工作中占據過于主導的地位
理論上,班委會在日常工作中應該要接受黨支部的領導和團支部的指導,但在實際中,作為執行機構的班委會卻占據著主導地位。在一些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班委會直接跨級取代了黨支部、團支部的部分功能。在高職院校,有些思想政治輔導員也會錯誤地認為班委會的建設與自己工作息息相關,黨支部、團支部、學生組織與自己工作沒有直接密切的關系。
(四)學生組織協調的功能不突出
學生組織要做好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及班委會的協調與配合工作,實際的工作中,學生組織發揮協調作用不明顯,學生組織沒有結合自身特性,分享組織資源,也沒有注重加強跨黨團支部、跨年級、跨班級的交流,只是單打獨斗開展校園文化,沒有協調促進四者的共同發展。
(一)建立明晰的制度
明確健全的規章制度是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與學生組織四者協同工作的規范和保障,四者的運行不能游離于制度之外,更不可凌駕于制度之上。首先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和學生組織各自要制定各組織的管理制度、責任制度,嚴格規范自身的建設和發展。再者,要共同探討和制定協同工作的管理制度、考核評價制度和聯席會議制度,將四者協同工作規范化和制度化,并且根據協同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利弊,不斷改進和完善工作的規章制度。
(二)形成科學的合作機制
以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與學生組織共同合作共同繁榮。例如,某班級突發事件并且影響較大,不能班委會直接做出決策,而是要在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指導下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商量決策。其次,建立科學的實施機制。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和學生組織都是為了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統一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四者既有區別也有統一,在工作的實施中,相互配合,共同規劃。例如班委會可調動黨員任職班委,讓學生黨員在班級發揮帶頭模范作用。也可以調動能力強的班委到學生組織去任職,從而擴大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影響面,讓班級同學真正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中。
(三)構建有效的監督機制
監督是確保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學生組織順利地執行決策的保障,黨支部要求黨員認真向群眾學習,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團支部、班委會和學生組織開展工作過程中也要接受同學的監督。收集學生意見,開展自我總結和自我批評,建立評議體系,對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讓四者的權利在同學們的監督下運行。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和學生組織不僅要加強自我監督,還需要四個組織相互監督。
(四)建設合理的培訓機制
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學生組織協同機制的目的在于規范設置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學生組織,探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最活躍的方向發展,擴大學生工作的覆蓋面。通過社會時間和對外交流等方式培養協同意識和協同能力,不斷完善學生干部隊伍的選撥和考核制度,讓學生干部隊伍更加專業化。在加強培訓的同時也倡導學生干部加強學習和自我提升。
(五)健全宣傳機制
依托微信公眾號、網站、微博等媒介,建立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和學生組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引導學生積極發聲,傳播正能量。健全的宣傳機制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和學生組織協同機制有充分的認識,也促進學生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學生組織深入學習實踐思想政治理論,不斷提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