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藝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110)
傳統的文化在過去主要依靠文字、圖片等傳統傳播媒介進行傳播。比如在中國古代,主要是靠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播,后來發展到使用竹簡、紙質媒介來記載,如唐詩宋詞元曲等,主要都是依靠文字媒體來進行傳播。除文字媒介之外,傳統文化中的藝術文化的部分,例如京劇、湘劇、民樂演奏等,大多需要通過藏書或者進入到博物館進行才能進行了解。但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有了很多的可能性。
電視媒介使得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媒體形態的傳播成為可能。新媒體時代下的文化傳播模式也在順應時代進行不斷地革新。新媒體行業成為了新興行業,人們在傳播的選擇上,有更多的人順應時代選擇新媒體傳播。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不僅改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世界傳播新秩序也不斷被重塑著。新媒體背景下的文化傳播在新媒體時代下,文化傳播方式當然也緊跟“潮流”,在新媒體的推廣下,文化的傳播變得更加有力。新媒體比起來傳統的媒體,更加多樣性,傳播者多樣化,通過多彩的表現形式,豐富了傳播的途徑與方法,使文化傳播更加多樣化。新媒體的傳播更加廣泛,傳播的范圍更廣泛,使文化傳播更加普遍,增強了文化傳播的互動性,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傳播與借鑒學習。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推出的一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節目希望通過選手們對詩詞相關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著電視機前的觀眾再次重溫那些以前學習的古詩詞,再通過專家的點評和講解,重新認識到這些古詩所包含的深刻思想,以及感受文字的優美。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通過向電視機前的觀眾展示先進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并采訪文物的修復專家,通過介紹文物的修復過程和展示專家的日常工作,讓觀眾能夠近距離地了解我國文物的歷史淵源,展現傳統文化的傳承。
《如果國寶會說話》展示了100件文物,共100集,分為四季播出,每季25集,每集5分鐘講述一件文物。節目時長并不影響其內容的豐富性,在短短5分鐘的視頻中,不僅介紹國寶器物的本身,而且還介紹國寶的歷史和背后的傳奇故事,使觀眾能夠全面了解每一件國寶的價值。
《國家寶藏》的節目形態定義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是一種全新的原創模式,即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屬于全新創制的“紀錄式綜藝”,這樣的節目形式很受年輕人的歡迎。節目邀請當紅嘉賓展示文物,并且在微博上和網友大量互動,同時融入一些搞笑有趣的因素,使得看似枯燥的文物介紹節目變得生動活潑。
我國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寶貴文化資源。根據古代比較著名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文學作品,影視行業創作了一部又一部的經典影視作品,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例如《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康熙王朝》等,這些電視劇廣受觀眾的歡迎與認可。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的《紅樓夢》,不僅展示了傳統文化,并且其中出現的大量詩詞,直到今天也被廣泛地學習和傳播,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熱播電視劇《延禧攻略》中,傳統文化或被演員穿在身上,或被拿在手上,或呈現在發飾里,使得中國傳統刺繡工藝:打籽繡、手推繡、珠繡、盤金繡等,都在劇中展露無遺,讓傳統文化在大眾中獲得了更高的知名度和認可度。
短視頻正日益成為一種更日常并且更加便捷的文化交流方式,深受年輕人的喜歡。通過短視頻這一便捷且門檻較低的媒介,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被更多的年輕人甚至是外國人所了解。利用“抖音”進行的傳統文化傳播,多是碎片化同質化的。一方面有利于某一傳統文化的迅速傳播,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偏遠地區的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通過綜藝節目以及影視作品,應用了大眾傳播及粉絲效應使傳統文化被更多人所認識和接受。同時,此類節目中,出現大量的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如《經典永流傳》中以歌唱的形式,其旋律能更好的表現出詩詞中表達的情感和意境,再比如《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將國寶制作成的海報由圖片配上幽默的語言符號,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播。
不斷發展的流行文化給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沖擊,甚至有的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但是,新的傳播媒介以及創新的節目形式和傳播內容又給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機遇。傳統文化的傳播需要借助網絡媒體,同時不斷創新節目形式和內容,以求更好地傳播和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