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幫困送溫暖既是工會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 也是社會各類組織密切聯系職工的一條重要途徑。文化扶貧作為新時代社會工會組織扶貧的中心工作,其自身的質量效益水平直接關系到社會關系的穩定性與持續性。與其它類型的扶貧工作所不同,文化扶貧不僅在文化與精神層面對困難職工給予必要的幫扶與體恤,而且通過“扶智+扶志”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可最大化激發困難群體尋求脫貧的內生性動力,進而從根本上改善困難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1]。一段時期以來,我國社會工會組織文化扶貧工作在扶貧機制、扶貧內容與扶貧條件等方面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阻礙了工會文化扶貧工作進程,而且降低了群眾對文化扶貧工作的滿意度與獲得感。
文化扶貧工作不僅是社會工會組織的重要職責,亦是當前重要的政治任務之一。推動文化扶貧工作朝向縱深方向發展,既是各類社會組織著力履行社會責任踐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關鍵方式,又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國務院國資委于2017年召開的中央企業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工會要牢固樹立社會服務意識,依托文化扶貧、精神幫扶等手段全方位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據此方能系統增強社會弱勢群體的綜合文化素養與人文素質[2]。社會工會組織文化扶貧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宏觀、中觀與微觀三個層面。
從宏觀層面的意義來看,工會組織面向困難群體以及定點扶貧對象開展文化扶貧工作,既是國家的政策要求也是社會組織所在行業協會的重大關切。社會工會作為維護組織勞資關系穩定與構建和諧組織文化的重要機構,在自覺推進文化扶貧工作過程中將向職工與社會傳遞出組織自身的價值觀,從而有助于在全社會營造積極向上的扶貧氛圍。
從中觀層面來看,我國早在2010年便開始深入推進企業參與精準扶貧的相關工作,而工會組織作為精準扶貧與文化扶貧前端觸角,通過積極踐行文化扶貧理念可有效調動組織內部其它相關機構主動參與文化扶貧工作的內生性動力。
從微觀層面來看,工會組織面向困難職工開展文化扶貧工作,不僅能夠全面提高幫扶對象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質量,亦可顯著提升社會弱勢群體的幸福指數。
扶貧機制不完善。在肯定工會組織文化扶貧所取得的成績之余,亦應看到當前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扶貧工作機制。如當前工會組織文化扶貧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程度較低,缺乏文化扶貧的長效保障機制,文化扶貧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缺位等問題較為突出,長此以往不僅將無法及時有效地解決幫扶對象的自身利益問題,亦難以確保文化扶貧工作的針對性與時效性。另外,由于當前工會組織缺乏與扶貧對象間的必要溝通機制,致使扶貧工作干部群體并未對文化扶貧工作的重要性程度形成一致性認知,并導致文化扶貧工作出現供需相脫節的突出矛盾,從而極大地削弱了困難群眾對工會組織文化扶貧工作的滿意度[3]。
扶貧條件不健全。增強工會組織文化扶貧工作效能的重要前置條件在于健全完備的扶貧工作條件的支撐。但反觀當前我國工會組織文化扶貧的工作條件不難發現,其不僅尚未與組織內其它部門機構形成工作合力,亦未充分到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有力支持。如當前我國企業工會組織大多過于重視物質扶貧工作而忽視了文化扶貧工作的重要性,或僅憑一己之力來開展文化扶貧工作,或囿于資金來源的局限性而無法持續穩定的對困難職工進行文化幫扶[4]。長此以往不僅無法針對性解決困難職工家庭所存在的精神貧瘠問題,亦將嚴重削弱文化扶貧工作的效果。
扶貧內容未細化。文化扶貧工作的內容未細化是當前制約工會組織文化扶貧工作績效的一項突出的問題。如我國企業當前雖已制定工會組織文化扶貧工作的頂層設計,但僅是在宏觀層面的規劃指引,并未面向精細化管理的角度對文化扶貧工作進行科學細致的設計。加之工會組織在扶貧工作隊伍與文化資源利用開發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致使當前工會文化扶貧工作大多表現出臨時性的特點,不僅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幫扶對象的貧困觀念,更難以通過提高困難群體的思想文化素質來培養其發展經濟的基礎能力[5]。
健全文化扶貧機制,提高工作效能。只有健全文化扶貧工作機制,方能提高文化扶貧工作效能。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德國社會學家安德魯便創新提出了兩類可增強工會組織社會服務效能的工會社會服務模式:工會—學校模式與社會互動模式。工會—學校模式是在工會組織與學校間形成社會服務聯盟,通過在二者間形成工作合力,來彌補工會社會服務在資源與技術等方面的缺陷與不足。社會互動模式的實踐方向在于激發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工會社會服務的內生性動力,形成社會廣泛參與工會社會服務的長效機制[6]。因此,我國工會組織應進一步建立健全文化扶貧工作機制,為文化扶貧工作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一方面,積極與當地高校與科研機構開展文化扶貧合作,按照“企業出題, 高校出智, 多方籌資, 成果共享, 行業受益”工作機制建設運行思路,搭建“產、學、研、用”四位一體文化扶貧工作機制,增強工會組織文化扶貧工作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強行業及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工會文化扶貧的積極性,加強工會與組織內其它部門以及與外界機構間的協調聯動,探索形成“工會統籌管理、多方聯動落實”的工作機制,真正做到實時跟蹤調查扶貧對象的思想,提高文化扶貧決策的科學化水平。
規范文化扶貧行為,改善扶貧條件。為促進工會組織文化扶貧工作持續朝向縱深方向發展,應不斷規范文化扶貧行為并改善扶貧工作條件,以擴大文化扶貧工作的覆蓋面與扶助強度。第一,充分發揮工會組織中的教育等優勢條件,提升幫扶對象再就業能力。工會組織往往具備較為豐富的技能培訓技術與人力資源條件,應在制定科學合理的再就業培訓計劃的基礎上,定期面向弱勢群體與救助對象開展技能培訓工作,以便促進其將扶貧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生活的動力。第二,設立工會文化扶貧專項資金。為著力解決困難職工子女上學難等問題,應建立就學救助機制,通過開展“物質+精神”專項定點幫扶工作來增強困難家庭對子女教育的信心。第三,依托新興信息技術手段促進貧困地區實現文化脫貧。工會組織應以培育困難群眾的“自我造血”功能為切入點,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民族文化產品等優秀無形資源推向市場,補齊長期以來貧困地區的文化知識短板,增強貧困居民的文化自信。
創新文化扶貧內容,強化扶貧基礎。我國精準扶貧的成功經驗表明,只有充分激發困難群體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著力提升其綜合文化素養,才可促進其早日實現脫貧摘帽。因此工會組織在開展進行文化扶貧工作過程中,應持續創新文化扶貧工作內容,夯實文化扶貧的工作基礎。一方面,要以“治愚扶智”為著力點,確保困難群眾可切實獲得脫貧致富的文化技術。如可充分挖掘貧困地區人文自然景觀的優勢,培育可彰顯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經濟鏈條,引導貧困戶將個人創意知識產權轉化為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要激發貧困戶主動脫貧的意志,徹底改掉貧困戶“求、粘、賴”消極思想。如可發揮文化扶貧典型事跡的“榜樣力量”,向困難群體大力宣傳“新鄉賢精神”,讓貧困群眾真正感受到文化魅力。此舉不僅可增加貧困群眾主動融入文化扶貧工作的積極性,亦有助于鞏固脫貧摘帽成果。
工會組織文化扶貧工作不僅有助于提升企業社會服務效能,亦可通過與物質幫扶形成合力進而助力貧困群體實現精準脫貧。鑒于當前工會組織文化扶貧工作在扶貧機制、扶貧條件與扶貧內容等方面存在突出短板,本文構建了面向健全文化扶貧機制、改善文化扶貧條件、創新文化扶貧內容的增強工會組織文化扶貧工作效能的策略體系。但文化扶貧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工會組織只有通過建立文化扶貧的常態化統籌管理機制,并有效整合貧困地區的文化資源,以教育培訓手段來增強貧困人口的綜合文化素養,才可激發文化扶貧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