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偽政權的建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密謀了一場炸毀日本自建鐵路栽贓中國的好戲,并以此為契機發動了侵華戰爭,隨后大批日軍開始進入東北,一路南下占領安東、本溪、遼陽、營口、撫順、鐵嶺、四平等重要城市,并逐步開始全面侵略東北。
九·一八事變后的第二個月,“滿洲國自治指導部”就其在東北的統治形式提出解決方案。一是建立由中國人統治的政權,但是需要不同于現有的中國政府;二是由日本人自己進行統治。然而“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的武裝反抗愈加強烈,因此日軍通過制定《滿蒙問題解決方案》以掩人耳目,建立了一個國防和外交由日軍控制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而最先建立偽政權的就是吉林。
日偽對吉林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鎮壓
吉林偽政權建立后,日偽統治者就在吉林地區進行了全方面的殖民統治,建立“偽滿洲國”軍警制度,并“采用中國歷來之保甲制度”,對基層民眾進行嚴厲的看管。1932年9月和11月先后頒布了《治安警察法》、《暫行懲治叛徒法》和《暫行懲治盜匪法》,次年12月又以赦令第96號公布《暫行保甲法》,日偽一方面利用偽立法機關制定了一系列的反動法令,同時不斷強化專政機器,在吉林地區設立警察廳,各縣設警務局,局下再設警察署,署下基本有三個分駐所或派出所。為適應統治區抗日情勢,日偽不斷擴充警務科機構,如1936年偽蛟河縣公安局將三個警察署擴大為額穆、蛟河、八家子、新站、退摶、官地六個警察署,1938年增設警防、警務、保安、特務四個股和督察,16個派出所和分駐所、待檢所、防空指揮部和警官訓練所,警察總數竟達2300人之多。
偽政權在吉林實行殘酷的法西斯統治,出臺各類反動法令,加之自衛團、警察、特務、憲兵等日偽機器,剝削著吉林人民的自由乃至生命財產。夜晚,荷槍實彈的日偽憲兵隨意闖入民宅搜查,在東鐵橋、東局子、河南街等地亂殺無辜,對社會各界人士隨意逮捕。時任偽吉林市警察廳長孫仁軒,以迫害中小學教師和各界愛國人士而取寵于日本人,警察廳逮捕之人無不慘死。毓文中學校長李光漢被關押在吉林市褲襠街警察署、吉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教務主任婁少石被關在市船營街警察署、女師附小主任李禾村關在市北山警察署,以及市立第五小學校長魏輔周等人,均在被關押在警察署之后患上致命的“傳染病”,以至于神志不清甚至無法訴說遭受迫害的情況飲恨而死。除此之外,日偽對吉林地區增加苛捐雜稅19種之多,又在舒蘭、磐石等縣強征勞工8萬人,對林業、礦產、土地、農產品、勞動力等資源瘋狂掠奪,還建設“無人區”,實施“糧股出荷”等慘無人道的統制政策。
軍隊方面
由于日本關東軍在吉林地區的殘忍侵略,吉林地區軍民逐步掀起了大范圍的抗日救國運動。軍隊方面,任命馮占海為吉林警備司令,兼任第一旅旅長。馮占海曾多次拒絕日偽勸降,并在樺甸率部宣布抗日,后挺進五常、舒蘭一帶,隊伍開始大概有2萬人,先是與李杜等部合編為吉林自衛軍,后攻占哈爾濱、榆樹、長春等地,1932年10月馮命令宮長海、王錫山為指揮打響了會攻吉林的戰斗,吉林會攻戰指揮部設立在小白山鄉附近,會攻部隊在溫德河一帶與日偽開展了激烈的戰斗,由于日偽屯集重兵把守,會攻部隊遭到頑強抵抗,損失慘重,激戰數時后決定放棄對吉林城的進攻并將部隊開往熱河地帶,至此馮占海部的基本結束了其在東北的抗日斗爭。
民眾方面
磐石、樺甸等縣,民眾團體組織也進行了大量的抗日運動。1931年,以減租為目的的“秋收戰斗”,據1934年11月的統計,僅南滿地區就已建立抗日性質的農民委員會三百余個,抗日力量六千余人,自衛隊成員千余人。
1932年5月王德林斷然拒絕寧安警備司令一職,率救國軍抗日,改稱國民抗日救國軍,后來曾提名其為抗聯總司令,但王德林由于身體原因未曾就任;1932年3月田霖在額穆縣新站鎮組建吉林人民抗日自衛軍,后率500余眾加入了馮占海部參加過多次對偽憲警的討伐戰。1936年10月,樺甸縣民眾配合抗日義勇軍對紅石砬子鎮的“集團部落”進行了討伐等等,以馮占海部為主的吉林抗日義勇軍從興起到消亡經歷了約兩年左右的時間,但由吉林地區軍民開展的抗日武裝運動卻從未間斷。
正面的抗日斗爭
隨著日偽逐步侵略東北,吉林地區黨組織清醒地認識到黨掌握抗日武裝力量領導權的關鍵性。中共省委對吉林地區建立抗日武裝特別重視,曾安排專人指導建立抗日游擊隊的工作,如1933年5月初,馮仲云為吉林、磐石一帶的抗日游擊隊傳達了中共“一二六”指示信精神,指示各方要以中共為領導,團結各方游擊隊、義勇軍等抗日力量。
在關東軍侵占吉林市后,中共吉林特支即在吉林地區進行了多方面的宣傳活動,在市區內發動勞工、學生運動,如1932年4月組織吉海鐵路工人拆鐵路、破壞通訊設備。1935年動員各中學學生參加張成之的葬禮,用對張氏哀悼懷念的形式表現對日本帝國主義和當權漢奸們得抗議等。
但1934年5月以后,日偽注意到中共組織的發展勢頭,利用憲警對抗日力量進行了殘酷的圍剿,使抗聯第一路軍斗爭進入極端艱苦時期。據《滿州共產抗日運動概況》中日偽對第一路軍之現狀表述,“在前期由于軍警接連討伐和與之相策應之前島工作班(憲兵)和其它挺身活動,已使領導機構之南滿黨委覆滅”,在這一時期,由于日偽在吉林地區采取保甲連坐、經濟統制和“集團部落”等手段,使抗聯部隊與人民群眾的聯系被切斷,部隊急需的糧食、彈藥、兵源無法補充,加之骨干力量相繼被捕、叛變等,使得第一路軍在吉林地區的抗日活動停滯了一段時間。
抗日救亡活動的指導
雖然正面斗爭處于蟄伏期,但吉林地區的人民抗日熱情仍然高漲,在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的抗日活動。
1932年在磐石縣,時任縣委書記全光(朝鮮族)在中共楊林巡視員的指導下,帶領92名黨員及群眾發動了著名的“四三”暴動。隨后在5月1日,組織磐石縣委發動千余名群眾對“糧谷出荷”等統制政策進行示威游行。5月7日,指導在蛤蟆河子舉行的群眾大會,眾多民眾深受鼓舞,當天即手握長槍短刀討伐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九·一八”事變兩年后,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在磐石縣正式成立,至此第一軍獨立師在吉的游擊區涉及磐石、樺甸、永吉3個縣,帶領各方抗日力量對磐石縣日偽進行了不斷的打擊。后因1937年時任縣委書記陳文彬被捕后投敵,使得中共磐石中心縣委及下屬機構遭到徹底破壞。
在舒蘭縣二道河子(今舒蘭市吉舒街)和舒蘭街(今舒蘭市)建立了兩處中共秘密黨組織開展地下黨活動,為鞏固和壯大黨組織、發動勞苦大眾、開展對敵斗爭,起了戰斗堡壘作用。
中共對吉林地區抗日武裝斗爭的指導,有力地促進了東北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尤其是“一二六”指示信中抗日統一戰線的指導,對推動停滯的吉林救亡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總的來說,吉林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是中國人民抗日武裝斗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力的激發了全國性的抗日救亡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