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炎臨
(山西省襄汾縣公證處,山西 襄汾 041500)
公證制度的完善是國家社會經濟體制健全的表現,同時也是人們法制意識和維權意識提高的標志。自2006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以下簡稱《公證法》)以來,我國的公證事業發展迅速,《公證法》從法律的角度詮釋了公證服務的必要性,同時促進了社會經濟體制的完善。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完善,人們法制意識和維權意識的不斷提高,公證隊伍的職業化建設、公證員整體素質、服務水平等方面還存在欠缺,不足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公證服務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改革和完善我國現有的公證制度,加強公證隊伍的職業化建設,提高公證服務的水平,從而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和維護人們的權益。
(一)公證制度和社會經濟體制發展不匹配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和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法制在不斷完善,我國的公證制度也在不斷的發展,但是公證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針對性不夠強,受到傳統思維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許多公證機構公證的細則只存在于表面,對于公證服務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異,沒有一個正規的標準,導致公證服務較為隨意,甚至和法律存在沖突,使得公證制度的實施受到阻礙。
(二)社會公證意識的缺乏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社會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公證制度也逐漸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國社會機構和人們自身對于公證服務的理解還是存在誤區的,很多人認為公證服務是對于他人的不信任,容易破壞人和人之間的感情。這種想法是片面的,人們對公證服務認知不夠透徹,導致公證事業發展受到阻礙。同時人們對于公證意識的缺乏,會使得在出現經濟糾紛時,難以維護自身的權益,公證制度也很難實施及完善。
(三)公證隊伍職業化建設方面不和諧
公證事業的發展需要職業化的公證隊伍,而公證制度對于職業化公證隊伍有著促進作用。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的公證機構缺乏獨立性,未能從司法機關中獨立出來,受到司法機關的制衡,公證職能的履行受到制約。
公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公證事業良好發展的前提,體制建設完善了,公證服務才會規范。我們應該結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對公證行業的制度進行完善。從公證隊伍的建設、公證監督、職能范圍、管理指導方面入手,完善公證制度,加強內部管理,明確部門職責,強化外部監督,保證公證隊伍內部嚴格,對外透明公開。
(一)加強公證隊伍的職業化建設
公證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職業化的隊伍,只有隊伍建設良好,公證的服務水平才會提高,公證職能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首先,公證事業專業性較強,所以對于公證行業從業人員必須做到高要求、高標準,公證人員必須定期接受培訓,學習更新的公證制度,同時以考核制度進行配合,考核不合格的進行相應的處罰。其次,公證行業要不斷地引進職業道德良好、專業知識過硬的人才,為公證隊伍的建設進行人才的補充。最后,建立健全競爭制度,利用競爭制度提高公證人員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能,在崗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加強公證監督,宣傳公證理念
公證是維護社會公平公正、保證人們合法權益的重要平臺,在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在公證監督這一環節,首先司法機關應該加大對于公證事業法律層面的指導和管理,監督公證法律體制的完善。其次,公證行業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公證監督體制,公證人員自我監督、互相監督,嚴格按照相關的制度進行工作,做到公證信息透明、公開,接受公眾的監督。最后公證服務是以人為本的,公證行業要積極宣傳公證的相關知識,讓人們對公證知識有更好的了解,正確的理解公證行業,讓公眾更好地監督公證行業,從而讓公證事業良好的發展。
(三)完善與公證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
公證制度對于保證社會穩定發展和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有著重要的作用。《公證法》從法律的角度詮釋了公證服務的必要性,確定了公證機構的職責范圍,是公證事業的法律標準。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公證職業對于化解糾紛,維護權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完善公證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法律的角度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為具體、全面的保證,提高社會的信譽,讓公證職能得到更好的發揮,促進公證事業的發展。在法律中可以建立誠信黑名單,對于失信的人員進行登記、共享,幫助其他行業做出判斷,加大法律對于失信人員的約束力。
公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對推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保障人們的合法權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公證制度的完善應該結合我國社會經濟市場的現狀,從多方面角度入手,結合各方面力量,健全公證相關的法律法規,強化公證隊伍的建設,完善監督體制,從而促進公證服務良好進行,推進公證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