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年華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學前教育的兒童年齡普遍在3到6歲或者7歲之間。這個階段是兒童心理,性格,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對兒童以后的生活和學習具有深遠的影響。目前,受社會壓力和傳統思想的影響,幼兒園的學前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出現了小學化現象,不利于兒童的長遠發展。
(一)缺乏高素質,專業的學前教師隊伍
目前,除了一些公辦的幼兒園外大多數民辦幼兒園的教師都是中專畢業,有的甚至是初中畢業。他們缺乏專業的學前教育理論知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有的教師甚至連普通話都說不標準。心理素質,道德素質,職業素質都不夠專業,無法對幼兒進行心理,思維,習慣,知識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候會缺乏耐心,情緒失控,造成幼兒身心上的傷害,使幼兒對學前教育產生恐懼,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例如,2017年發生在上海的攜程幼兒園教師虐童事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師心理素質,道德素質,職業素質低下,對幼兒缺乏耐心。因此,建立高素質,專業的學前教師隊伍是現在學前教育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二)教育方法陳舊,內容小學化嚴重
目前,除了一些大型的公立幼兒園之外大多數幼兒的教學方法陳舊,普遍采用灌輸式教學。忽略了學前教育階段兒童的心理需求,壓制了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思維發展。另外,受傳統教育觀念和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影響,在家長們的強烈要求下,幼兒園為了增加競爭力教學內容普遍小學化。許多幼兒園甚至將小學生的行為規范運用到學前教育階段,要求兒童上課坐端正,認真聽講,并舉手回答問題。教學內容沒有了兒童感興趣的游戲,故事情節。課堂出現小學階段的嚴肅,氣氛沉悶,缺乏學前教育階段應有的生動活潑,不利于幼兒身心的長遠發展。例如,有些民辦幼兒園,在大班開始就要求兒童學習漢語拼音和加減法,按照小學一年級的模式給兒童講課,并布置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要求第二天完成并上交,接著教師批改。幼兒園變成了小學模式,背離了學前教育的本質,抑制了兒童思維,想象,探索能力的發展。
在探討學前教育小學化的不良影響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不同。學前教育提倡以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思維能力,滿足其活潑好動,充滿好奇的心理需求。而小學教學是以新課標為基礎,通過課堂教學傳授學生知識,并通過各種考試來檢測學生的學習結果,和學前教學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學前教育小學化對兒童有很多危害。
(一)抑制了兒童的天性,使兒童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
學前階段的兒童,身體的各項器官都還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喜歡簡單有趣,豐富多彩的事物是他們的天性。例如,在幼兒園中,每當教師提出要做游戲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幼兒都會歡欣鼓舞,充滿期待。在各種有趣的游戲中,他們通過觀察,參與而感到身心愉悅,從而愛上幼兒園,愛上各種各樣的學習。學前教育小學化忽略了幼兒的身心發展需求,強制幼兒坐端正,認真聽講,并強制他們寫作業,學習一些超出他們心理承受能力的知識。如果寫不好,學不好還會被家長,教師批評責罰,兒童的心理受到了傷害,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會產生厭學情緒,逐漸對幼兒園產生恐懼,甚至哭鬧著不想去幼兒園。這對兒童的心理和未來小學階段的學習非常不利。
(二)傷害了兒童幼小的心靈,不利于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小學化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課堂利用課本給學生講述知識,要求學生坐端正,認知聽講,學習寫字,算術,寫課堂作業,家庭作用。并通過考試檢測學生學習結果。這種教學方式嚴重超越了學前階段兒童的心理,認知,大腦等的發育水平,兒童的天性被強行壓制,在超出理解和認知能力的知識面前,兒童如果反抗就會被家長和教師批評指責甚至打罵。長此以往,心靈上的傷害,將會給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產生深遠的不良的影響。
(三)不利于兒童的智力發育和各種良好習慣的養成
學前教育是幼兒智力發育和各種良好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幼兒需要通過有趣的游戲,動聽的音樂,生動故事和多彩的圖片來培養語言能力,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審美能力,并養成各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學前教育小學化,課堂上以教師講課為主,給兒童灌輸大量的小學知識,并布置課堂和家庭作業,完全忽略了兒童的智力,心理發展需求,也沒有對兒童進行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引導,對兒童成長很不利。
總之,學前教育要以兒童的心理需求,身體器官發育為基礎展開教學,不應該為了幼升小,為了家長的要求盲目的小學化,盲目的“拔苗助長”。家長和學前教育機構要深刻認識到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危害,為兒童的健康成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