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虎
藍天白云掩映下的荊門市客店鎮,白墻黛瓦,寧靜安詳。有1800年樹齡的對節白蠟,靜靜地矗立在村里;小溪順著山勢而流,潺潺的水聲,輔以堆砌岸邊的火山石,凸顯了村莊的靜謐;民居與農田相望,中央空地上散放著石碾、木椅,充滿了野趣……
近年來,客店鎮秉持“生態為本、產業為基、文化為魂、黨群為源”的理念,從美麗鄉村建設切入,向全域發展旅游著力,探索鄉村振興之路,取得了明顯成效。
客店鎮地處大洪山南麓腹地,鐘祥、京山、隨州三縣市交界處,轄16個村、場、社區,15000人。全鎮版圖面積273平方公里,山林面積33萬畝,耕地面積1.6萬畝,境內平均海拔350米,最高海拔1051米,素有“荊楚屋脊”之稱。

近年來,客店鎮先后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國家衛生鄉鎮、全國慢生活休閑體驗區。客店鎮南莊村躋身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行列,全鎮4個村榮膺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全省宜居村。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客店模式”已走向良性軌道。2011至2013年,在省市各級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客店鎮先后開展了“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萬名干部進萬村挖萬塘”、“萬名干部進萬村潔萬家”的“三萬”活動,實行民居環境生態化發展,在村容村貌整治上下足力氣,推進示范村、示范片、示范線建設,建設了一批“最美鄉村”。


從“默默無聞”到蜚聲全省,客店鎮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美麗中國”被納入“十三五”規劃,并提出了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從那時起,客店鎮便確定了“全域美麗鄉村、全域旅游景點、全域旅游服務”的目標,不斷豐富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漸漸走出了一條美麗鄉村建設的“客店路徑”。
2018年初,省政府提出推進“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的安排部署以來,客店鎮在3.0版“客店模式”的基礎上將糞污水和廚余水、洗浴(滌)水分開收集,廚余水、洗浴(滌)水直接排放到人工濕地,糞污水經過一級、二級化糞池和人工濕地,形成更科學化和無害化的4.0版處理模式,全面推開廁所革命、農村家庭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類及無害化處理等工作。今年8月2日,客店鎮南莊村、邵臺村作為全省推進“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現場會的觀摩點,得到了省長王曉東同志的高度評價。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綠色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
在推進人居環境改善的過程中,客店鎮在農村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等方面不斷實踐和完善,走出了推進生態保護工程的客店路徑。
小廁所彰顯大民生,城鄉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社會文明迎來全面提升。客店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衛生死角”變靚、變凈,給原本綠色生態的鄉村美景“加分”,一撥撥城里人到這里尋找鄉愁。潤物無聲,城市文明不斷向農村輻射,廣大農民也悄然改變著傳統陋習,從禮儀談吐到行為舉止,處處見文明。在客店鎮邵臺村村民郭明山的后院,剛改建的廁所嶄新整潔,郭明山說,自從建了水沖式廁所后,城里媳婦愿意多住上幾天了。
在推進廁所革命上,客店鎮建立資源利用機制,收集污水凈化處理,用于菜園灌溉,同時實現糞渣的無害化利用。另一方面,建立管理服務機制。村村成立廁所管理服務站,清渣維護無憂愁。全鎮任務總戶數3286戶,截至目前,改廁并進行污水處理1985戶,新建農村公廁20個,其中旅游公廁3個,廁改達標率達90%。
為加速補齊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短板,湖北省政府將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列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補齊村鎮建設短板的“頭號工程”來實施,對鄉鎮而言,居民點多且分散,污水處理設備資金壓力較大,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當地居民生活的處理設備?
“過去污水四處流,現在處理不用愁。”2014年起,客店鎮便創新設計出“厭氧發酵+沙石過濾+植物吸收”的家庭生活污水處理模式,同時成立技術專班指導,在全鎮推廣,出政策、獎補激勵快推進。根據山區不同地形特征,對散戶實行單建,對居住集中的多戶實行聯建,在景區或污水量較大的地區建微動力污水處理系統,實現污水處理無死角,多種方式全覆蓋。


農村垃圾點多且分散,如何處理?客店鎮采取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最大程度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在推行垃圾分類上,用積分制管理促分類。將農戶的垃圾分類情況納入積分內容,組保潔員每月提供農戶垃圾分類情況,村每周組織一次抽查,每月一積分;用最美農戶評比促分類;用一員兩促方式促分類,保潔員兼資源回收員,將回收的垃圾集中到資源分類中心,按紙類、金屬類、塑料類等材質進行分類;用“4+1”考評機制促分類。由市鎮兩級組織專班,每季度開展一次檢查考評,年終市組織四大家觀摩評比,促進常態化管理。
記者在鎮上幾個村里兜了一圈,不禁感嘆村民們的自制力,家家戶戶門口擺放著不同顏色的垃圾桶用以區分不同的垃圾,鋼筋、塑料板、廚余垃圾被擺放在不同的“檔口”,整個村莊隨處見不到一點污染物,留下的唯有腳印。
過去,這個“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到處爛泥巴”的貧困小山村,通過近幾年探索推行家庭污水處理、垃圾分類減量、因地制宜布景等模式,迅速轉變為碧水長流、鳥語花香、鄉愁濃郁的“四美”新村,走出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客店路徑”。如今的客店搖身一變已是商賈聚集,游人如織。
鄉村振興,必須抓住產業這個牛鼻子。村美了,人和了,怎么讓民富?客店是山區,耕地面積小,發展傳統農業已經無法滿足群眾脫貧致富的迫切需要。客店鎮人利用自然風光、民俗特色,大力招商引資,打造旅游景點,先后建成了對節文化特色村、農耕文化特色村,田園文化特色村等,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等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近年來,客店鎮120余家經營小茶園、小果園、小菜園、小采摘園等與旅游餐飲結合的農家樂,其中葡萄、獼猴桃、冬棗、白芨等觀光采摘園共計104畝,戶均旅游收入8~10萬元。各村通過成立合作社、能人投資等方式發展特色農業,帶動農戶增收。以“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的特色農業遍布全鎮,其中具代表性的有馬灣村成立鐘祥市弈瑞瓜蔞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0余畝發展瓜蔞中藥材產業,2018年出售瓜皮、瓜籽收入達60萬元;南莊村鐘祥市崇理鐵皮石斛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600萬元,種植鐵皮石斛50畝,瓜蔞種植127畝,發展特色農家樂,2018年收入達200余萬元;朝陽店村成立鐘祥市香龍寨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0余畝,2018年產“洋西早”高品質水稻20余萬斤,收入60余萬元。2018年客店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為19828元,比2017年增加1973元,增幅為11.1%。
客店是山區、庫區、革命老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洪山風景名勝區);更是湖北省旅游名鎮、湖北省森林城鎮、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如何打通全域旅游?客店鎮憑借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招大商、招強商,支持對節人家景區、陳灣養生溫泉、葛文化風情園、長壽河谷、馬灣幸福谷、綠醉美生態休閑農業等長壽養生旅游項目有序推進,促進了農旅融合發展,讓當地居民站得住腳、享受到家門口的就業便利。
2017年,清平樂露營地“帳篷節”成功舉辦,湖北旗鼓人家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投資的自駕車露營地正式營業, 袁臺森林溪谷項目正式啟動,戶部巷g客店小鎮即將落戶客店。至此,全域旅游已初見雛形。2018年游客接待量達到4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5.4億元,比2017年分別增長17.1%、17.4%。
“以文會友”,走進客店鎮,一個古樸靚麗、充滿活力的山水古鎮展現在面前。寬闊的人行道、漂亮的綠化帶、古樸典雅的民居宛如一幅清新宜人的山水畫;一幢幢各具特色、裝飾別致的農家樂點綴在山水間,笑迎八方賓客……無一不蘊含著客店鎮將文化植入其中的匠心之筆。
要讓鄉村旅游“玩”得更有味道,就要做足“鄉味”、體現“鄉土”,讓游客在鄉村找到“鄉音”“鄉俗”“鄉情”景”,找到別具一格的“味道”。
漫步明燈村,“路路滿鄉愁,處處識鄉味”,一溜形態各異的石頭刻著二十四節氣農事,石磨、石磙擺在打谷場邊,牛欄、豬圈、雞舍原貌留存,早已閑置的犁、耙、耖掛在墻上。坐在村民建在自家屋中的茶坊,可以聽著“犁耙水響”,就著田園風光,邊喝茶,邊體味鄉愁,喚起農耕記憶。游人來此處,便能感受到生活在這里“變慢”。
南莊村擁有植物活化石“對節白蠟”數百棵,千年以上7棵,環繞36戶人家,呈“北斗七星狀”分布,整個村莊打造成集祈福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觀光園區。
該鎮負責人介紹,這些村就地取材、就勢造景,“各美其美”,各顯自然狀貌、人文習俗,與生產生活相融,傳導濃濃鄉情村味,還可以降低美麗鄉村建設成本。
今日客店,風景甚好。在這里,自然風光與民俗特色相互碰撞,一座座小村莊因美麗鄉村建設,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從村民那張張涵蓋著飽滿希望臉上的笑容可以得知,惟愿好景常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