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志鵬
主索鞍是懸索橋重要的承重及傳力構件,是懸索橋中關鍵的全壽命構件,關系著懸索橋安全及耐久性。本文以揚州萬福大橋主橋為工程依托,重點對主索鞍的關鍵部位設計,計算分析進行介紹;最后,對萬福大橋索鞍的設計特點進行了總結,希望對以后類似工程具有一定借鑒作用。
揚州萬福大橋為主跨188m的混凝土自錨式懸索橋,大橋結合了橋梁與建筑景觀,為了實現本橋的效果,主纜矢跨比采用了1/4.1,遠大于常規的1/6左右,因此主索鞍的設計不同于常規自錨式懸索橋,具有一定的特點。
受矢跨比影響,本橋邊跨纜力較大,邊跨較中跨增加了兩根索股,見圖1,且兩根索股需錨固在主索鞍上。與常規的懸索橋不同,本橋在索鞍頂部及底部各設置了錨固裝置,用于錨固邊跨索股。

圖1 主纜斷面
萬福大橋主索鞍主要包括鞍頭、鞍身、滑動摩擦副。
根據萬福大橋主纜線型實際情況,主索鞍高度設計為3.4m。萬福大橋的主纜直徑最大為442.05mm,根據《公路懸索橋設計規范》的要求,鞍槽底部立面圓弧半徑不小于主纜設計直徑的8倍。本橋鞍槽底部圓弧半徑設計為4500mm,滿足規范要求。承攬槽之間采用5mm隔板將每列索股隔開,其高度與入鞍索股的高度相同,為便于后期安裝,隔板在縱向進行分塊,鞍槽側壁上方設置8根M48鋼拉桿,將兩側壁間索股擠緊。

鞍身為支撐鞍頭而設,主要由貫通鞍身的縱肋和橫肋、底板鑄造而成。本橋鞍身設一道320mm縱肋,橫肋8道,厚度80mm。本橋索鞍的特點就是頂部設置錨梁錨固邊跨主纜上部一根索股,在索鞍底部縱肋前設置了耳式錨固裝置,用于錨固底部的一根索股。
本橋由于邊中跨比及主纜失跨比的影響,邊跨傾角大、纜力大,邊跨較中跨主纜多增設兩根索股,這兩根鋼索需錨固在主索鞍上,受頂部空間及索鞍尺寸的影響,傳統的完全在索鞍頂部錨固的方式不適用于本橋。本橋在鞍頂上設置一個錨梁錨固其中一根索股,將另一根索股通過插耳式錨具錨固于索鞍鞍體底部。兩股索股組之間的空間互不干涉,充分利用了主纜鋼索的上下空間,并且上下各取一股主纜更利于中跨緊纜,結構簡單,成本低,是首次在同類型懸賞橋中采用。

圖2 底部錨固裝置構造圖
滑動摩擦副由上、下承板和安裝板、臨時安裝板組成。上承板用銷釘與鞍體底板相連,上承板厚85mm。在其面上焊有一層不銹鋼板。下承板上安裝有安裝板和臨時安裝板,并用螺釘與下承板固定。安裝板上粘有一層聚四氟乙烯板,與上承板的不銹鋼板構成滑動副。具有較好的耐壓性和減摩性。
主索鞍是全壽命構件,使用期間不可更換。因此主索鞍受力大小及分布情況十分重要。設計中采用結合規范的傳統計算方法及空間有限元分析應力驗算。
結合《公路懸索橋設計規范》的相關公式,將索鞍簡化,考慮主纜拉力為空纜,主纜拉力為最大時兩種工況進行分析。
根據計算,在最不利的工況下,鞍槽應力σ=133.44 MPa <[σw],滿足規范的要求。
本文模型全部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軟件 Ansys 建立主塔索鞍鞍體以及承纜槽內部分主纜的空間有限元模型,主索鞍鞍體的鑄鋼件和加勁鋼板均采用實體單元solid186來模擬。模型總計實體單元約為20萬個,節點數總計約為 32萬個,鞍座底板底面固結。

圖3 鞍座實體模型及分析結果
在承纜槽中心區域,應力值較小。承纜槽與邊加勁肋相交處存在一定的應力集中,這一點在加勁肋應力云圖中也有所反應。加勁肋位于腹板兩側,其主要作用是用于加強鞍座的穩定性,同時承擔部分豎向壓力。
由分析得到,鞍槽內應力水平與手算接近,加勁總體應力處于較低水平。應力集中位于邊加勁與叉耳連接處,經分析索鞍各項應力均小于規范限制,構造合理。
本橋主纜矢跨比采用了1/4.1,較常規自錨式懸索橋大。主索鞍在傳統索鞍的基礎上,錨固于索鞍的索股錨固方式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前端設置的插耳式錨具,鞍頂設置鋼錨梁股,不同的錨固形式保證了索鞍的受力合理,節省了錨固空間,方便了后期索鞍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