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軍 李雅靜 周浩
追求千百年的田園夢想在當下城市化的進程中,已經是一種新的生活藍本。田園問題再度熱議。本文通過分析探究對象,研究農業生產與人居、生活的密切關系;立足農業景觀規劃的視角,為鄉村復興與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的社會依舊是鄉土的社會”,鄉土中傳承了生存的智慧與文明。不顧自身條件的盲目建設,已經讓城市發展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田園的夢想,在中國人傳統的畫境與心境中展現無疑。這一切在今天的城與村中,都在快速蛻變,有的已經成為回憶。追求千百年的田園夢想在當下城市化的快速奔波中,再一次映射在人們的視野里。傳統的社會結構,傳統的社會的鄉土性,在鄉土村落中保持尤為明顯。“中國
綏陽縣,隸屬貴州省遵義市。地處黔北,良好的生態資源已是貴州省最突出、最響亮的一張名片。貴州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造就了綏陽豐饒的農產品資源。綏陽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蔬菜基地示范縣”……

綏陽農業產業綜合示范園位于綏陽縣風華鎮金字村,規劃面積2000畝(圖1)。距綏陽縣城9公里,距遵義市區18公里,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在新型城鎮化語境下,立足田園生活的傳統生活模式,在田園與家園之間自由切換,已經是一種最引以為傲的生活藍本。

圖1 綏陽農業產業綜合示范園規劃范圍

圖2 現狀村莊、道路及農田
2017年,綏陽縣耕地占總面積的28.71%,高于全省25.57%的平均水平。2017年,全縣地均生產總值為0.70萬元/公頃,低于2017年全省1.12萬元/公頃的平均水平。在保護現有農業基礎設施的前提下,增加土地的綜合價值產出,對于當地經濟的宏觀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鄉村的自然環境,聚落格局,社會組織,風俗習慣等都是文化資源的組成部分,正是這些文化資源的存在,造就了村與城的不同形態。這些鄉村文化傳統資源,因自然地理條件、生產勞動方式、民族習俗文化、歷史發展機緣等形成了兩大特點:一是個性化,二是多樣化。樣態豐富的鄉村文化使我們民族擁有了活力無限、源遠流長的強大基因庫。
綏陽縣的良田沃土集中分布在地勢平坦的居民點周圍(圖2),特別是集鎮周圍,這些地區也是工、商、建筑、運輸、服務等其它產業發展的有利地帶。傳統農業生產的經營模式,在當下的城鎮化的進程中,面臨嚴峻危機。生產模式的調整,農業自身結構的變化已經勢在必行。
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的來源,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近代農業技術的更新發展,對傳統的生產領域,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核。
在滿足生產的同時,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農業與觀光休閑農業的開發有機整合,正是適應這一新的消費需求和時代趨勢,它作為一種新型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結構,將會為綏陽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傳統農耕經濟對于農業的分散經營利潤低。通過現代農業技術的整合,農業產業的高回報率首先被國際資本市場所認可,“在農業方面投資的回報率是超過很多行業的一個回報率,應該在整個國際金融公司內部的一個評估里面,都是趨于一個中上游水平,甚至可以說是上游水平”。
伴隨居民回歸自然的意愿漸強,形成了巨大的客源市場和需求。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業綜合園區模式的發展,以園區為核心,挖掘農業景觀的價值,回歸土地的樸素情感,拓展農業產業的概念內涵與外延。
伴隨農業概念的提升,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態結構,優化了農業經濟的組合,開拓了農業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領域,增加農產品的商品量和農業附加值;另外一方面拓寬了農業生產的景觀價值,有助于生態保護和環境優化。在該模式下,能夠承載文化附加值、生態附加值、科技附加值,滿足人們精神和文化需求的創意農業產品、創意農業園、創意融合產業。
“城市的快速發展,在空間拓展過程中,沒有擔負起對臨近村莊的區域責任和義務,自顧自地發展”造成了“城”與“村”的割裂。田野中的生態景觀資源與居民人居環境的改善不能形成相互呼應的合力。而與此同時,工業化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使得人們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狹小,環境質量越來越差,人們追求“綠色”,渴望回歸自然,享受自然,融入自然的愿望與日俱增。接近大自然、享受自然風光成為城市游憩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土地景觀資源價值的挖掘和使用可以更好地為人居環境改善服務,使生態的景觀資源與城市形成合理的呼應;城市綜合游憩功能在此過程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城市與鄉村的關系能夠協調發展。
鑒于現代生態農業范疇,注重科技指導和規范化經營管理,走優質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路線;同時農業與工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逐漸走向研發、生產、推廣一體化的道路,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綜合發展,加速了農業產業化進程。有助于解決當地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還能帶動旅游觀光產業等其他產業同步發展。
場地堅持農業用地的性質。拓展了農業的概念和內涵,結合文化景觀、生態景觀等多種要素,改善提升人居環境。將場地打造成:以生態農業生產為基礎,集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現代農業休閑觀光、鄉村旅游度假、民族文化傳承為一體的特色生態農業觀光示范園(圖3)。

圖3 綏陽農業產業綜合示范園總平面圖
要從山區城鎮的特殊性和山地特有的自然條件入手,深入研究和把握城鎮發展與山地生態系統的關系,在建設中因地制宜、依山就勢。根據場地的自然要素特點,重點梳理:路、田、宅、水之間的內在關系;疏導區域內水網、路網、民居建筑等重要元素(圖4、圖5)。以原生農田林地為基底,建立生態經濟苗木為核心的新型農業觀光空間系統。利用現狀水網、路網的流向延伸趨勢,完善各級道路的鏈接,建立新的環形道路系統;提升土地利用價值,同時協調水體與腹地關系,保護并建立穩定的生態多樣化景觀。

圖4 場地現狀條件

圖5 風華鎮金字村現狀
將場地周邊村落中的典型建筑進行適當的休整和更新。在未來的發展中,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聚落傳承的物質要素得以適當的保留。新建建筑、入口大門(圖6)的形式基于傳統聚落建筑風格,做出傳承和更新,延續著傳統聚落的光輝。

現狀傳統建筑要素

傳承聚落要素的新建建筑

圖6 綏陽農業產業綜合示范園入口設計

圖7 全年花期配置總平面
農業產業綜合示范園的規劃與建設首先要回歸農業的生產屬性,以農業開發為核心。局部場地進行示范性種植,待種植群落形成之后,復制群落模型,產生示范引導效應。它是農業開發中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范區域,是農業開發項目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農業生產的同時,整合不同物種形成的特色景觀效果。在園區中,通過農業種植、花卉栽培、苗木培養等多個分區,保障產品綜合收益。將農業與工業結合的越來越緊密,逐漸走向研發、生產、推廣一體化的道路,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綜合發展,加速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圖7)。
綏陽縣號稱中國詩鄉,當地居民讀詩、寫詩、論詩,營造了一種崇尚詩歌的社會風氣。綏陽詩歌相沿成習、經久不衰。地域文化要素在當代農業中的使用,更有利于展示場地的地域特征。通過展現農業景觀的文脈價值,讓根植傳統鄉土的文明,能夠在當下的發展中得到保留。在示范園規劃中,特別在文化采摘體驗區內規劃了一處國學草堂(圖8、圖9)。
農當地基于農田生活的各類題材詩歌,在今天繼續生長和繁衍。結合當地的文化特征,導入具備本土文化特征的文化元素,通過策劃在國學草堂舉辦一些科普教育活動,促進文化教育的回歸。

圖9 文化體驗采摘區

圖10 文化體驗采摘區內的國學草堂
“新型城鎮化”的宏觀背景下,城鎮化與田園的城市夢想如何能夠取得共同發展?整合農業、產業、人居環境、景觀環境建設等多方面的發展涵義,田園與農村社會可以被注入一些新的可能性,在統籌與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人居環境的整體改善與提升。
本案例以農業資源為根本,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基礎條件。農業不僅僅成為物質生產的第一產業,同時也兼有了滿足人們追求自由生活理念,游憩休閑的第三產業的特征。挖掘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式 ,將資源與產業進行合理的整合;挖掘農業領域的景觀價值,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有機地附加了觀光、休閑、游憩、教育等交叉性產業,用田園景觀、農事活動、生態環境、文化理念共同經營。
本示范園以農業為平臺,搭建橫跨多個學科的視野的交叉研究方法,通過產業形態的重新組合,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新型農業的轉變。立足農業的景觀生態價值,傳承故人對土地的深情,挖掘土地的活力。
在快速城鎮化的路上,回歸對土地的敬畏,重新審視人與土地的關系,人居與田園的再次和諧,成為一種美麗的夢想。塑造和美的家園生活,在當前更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