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靜 鄔慧穎

高中生偷用父母40萬元打賞網絡女主播,10歲女孩沉迷網聊加30多個群,3名未成年人為上網盜竊4000元……近年來,諸如此類事件頻見報端,引發社會對未成年人過度沉迷網絡空間的擔憂。
“要想毀了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吧!”當問到網絡對孩子的影響時,鄭州市民張釗既生氣又無奈。張釗的兒子正在讀小學六年級,今年是“小升初”的關鍵年,但孩子對網絡的沉迷令張釗十分憂心。
“有時孩子玩在興頭上連吃飯、睡覺都給忘了,現在只好把家里的手機、平板電腦密碼全換掉,但這樣也不行,孩子會跟你講條件,看兩小時的書就要玩半小時的游戲。”張釗很無奈,玩手機成了孩子學習的唯一動力,孩子成績直線下降。
除了荒廢學業外,沉迷網絡影響孩子身心健康,也是家長憂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近太沉迷于手游了,感覺要廢了。”“我宅了幾天,一直在玩手機,感覺眼快瞎了。”“我也是,而且熬夜玩得臉色差。”網上流傳的一些沉迷網絡的后果的說法,雖有些夸張,但反映了現實問題:過度沉迷網絡會對青少年身心發育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的旺盛期,長時間待在電腦前,精神高度緊張,會損害各種人體機能,引發眼疾、頸椎病等各種疾患。”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主任劉華清說,長期下去還會造成父母和孩子關系疏離甚至對立,引發家庭矛盾。
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方曉義看來,網絡沉迷包括網絡交友沉迷、網絡游戲沉迷、網絡色情沉迷等多方面,青少年網絡沉迷主要集中在網絡游戲上。“世界衛生組織決定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方曉義說。
由于青少年群體自我管理能力弱,過度使用網絡容易形成“網絡性格”。最近某初二女生每天花大量時間在某網絡平臺發布“字體特效制作”短視頻的報道引發熱議,該學生通過收“徒弟”和賣字體獲得滿足感,產生了厭學心理和社交障礙,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療。
“沉迷于網絡的青少年,由于長期缺乏社會溝通和人際交流,往往會把虛擬的網絡世界當成現實生活,其思想和情感都會與現實生活脫節。”劉華清說。
此外,記者采訪時發現,網絡傳遞的錯誤價值觀也對青少年產生負面效應。
“我未來的理想是當網紅。”面對“長大以后你想做什么”的問題,一名小學三年級女生的回答讓家長瞠目結舌。不僅是“網紅現象”,一些當紅的網絡游戲肆意曲解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歪曲歷史,惡搞英雄,也傳遞了錯誤價值觀。
此外,有專家表示,長期沉迷于網絡會誘發網絡模仿癥。由于青少年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在接觸網絡暴力、色情、犯罪等不良信息后易在現實生活中模仿,乃至走上犯罪道路。
方曉義建議,政府監管力度還需要繼續加強,同時,降低青少年“觸網”風險,宜疏不宜堵。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多方合力,引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提高自主辨別網上不良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