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偉
(廣東金融學院廣金-諾丁漢教育合作中心,廣東 廣州 510521)
近年來,我國高校出現一類新型金融研究教育機構——高校金融研究院(Finance Institute or Academy),它成為高等金融教育與金融科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成果。梳理它的發展現狀、特點,探討其發展策略,對促進高校金融研究院的高質量發展,提升高校金融學科實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高校金融研究院是我國境內高校創建,或與校外機構(政府、企業或境內外高校)共建的跨學科、應用型、國際性、實體化新型金融研究教育機構,是政、產、學、研合作的研究與教育平臺,屬于高校跨學科新型科研組織的。
“2001年11月,國內高校中第一家跨學科綜合性金融研究教育機構——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成立”,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Ins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是綜合經濟學院、管理學院、計算機系和數學系等,跨學科新型金融研究教育平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項國家戰略的實施,金融業蓬勃發展,高校金融研究院快速創辦,截至2018年4月,高校金融研究院已達90家。(圖1)

高校金融研究院的主要類型:
1.高校獨立建設類。高校整合自身金融研究和教育資源,單獨創建。比如:云南財經大學金融研究院(Financial Research Institute)是校級直屬科研單位,聚焦國家金融改革開放戰略、云南“橋頭堡”及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
2.校政合作建設類。高校與政府合作創建。比如: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itute of Financial Research)是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共建。
3.校企合作建設類。高校與各類型企業合作創建。比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Chongyang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是中國人民大學和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建。
4.中外合作建設類。高校與境外大學合作創建,或中外合作機構(大學)創建。比如: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CEIBS Lujiazu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是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上海陸家嘴集團共建。
1.獨立法人類。具有獨立法人資質(事業單位或民辦非企業等)。比如:廣東-諾丁漢高級金融研究院(The Guangdong-Nottingham Advanced Finance Institute)是廣東金融學院和諾丁漢大學共建,屬于事業單位;比如:海南南海金融研究院(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Finance)是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和海南銀行共建,屬于民辦非企業。
2.非獨立法人類。隸屬于高校,不具有獨立法人資質。我國高校金融研究院多屬此類。比如: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Development)是校級直屬研究教育單位。
1.金融全領域研究類。進行金融領域綜合性研究。比如: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The HSBC Financial Research Institute)旨在提高中國金融理論與政策研究能力,獻策中國金融業發展和國際金融體制改革。
2.金融專門領域研究類。進行金融分支、金融熱點前沿或高校金融優勢特色領域研究。比如: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Green Finance)致力于推動綠色金融發展,進行綠色金融、氣候金融、能源金融和養老金融的前沿研究。
應用型體現匯聚國內外優秀金融研究與教育人才,服務區域金融業和創建方發展;國際化是開展全球視野下的高端金融人才培養和高水平金融研究,打造國際金融智庫,建成跨區域、跨金融和教育的交流合作平臺;跨學科是貫徹實施國家高等教育和金融開放發展戰略,依靠高校和支持單位的金融及各學科實力,開展跨學科金融科研。
高校金融研究院的建設經費以創辦高校和共建單位支持為主,廣泛爭取社會各界經費支持。高校及創辦單位側重支持基本運營、人才招聘和科研保障,地方政府側重財政補貼或獎勵等政策支持,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支持科研、培訓和論壇,其他經費渠道有:社會捐贈、學歷教育收費、企業人才金融培訓收費、咨詢服務費、研究成果出版發行和物業出租等。
高校金融研究院作為高校新型研究與教育機構,主體職能是高質量金融研究、高層次金融人才培養(金融類碩士、博士、博士后)和新型高校金融智庫建設,輔助職能有:金融業的人才培訓、咨詢服務、科研成果出版發行、學術交流合作、精英本科教育、論壇舉辦等。
高校金融研究院相比高校金融研究中心或金融研究所的規模要大,但普遍“小而精”。通常依托高校教研設施,高校品牌及金融研究與教學的基礎力量。常下設研究所(中心)或研究小組,設立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由高校派遣或少量招聘,十幾人至幾十人規模。
高校金融研究院相比高校二級院系或校屬科研機構的自主性和主體地位更高,或由高校分管科研的校領導直接領導并兼任院長,或公開招聘院長,或委托二級學院管理。常采取理事會領導的院長負責制或高校直屬科研機構的院長負責制,管理層級少,注重工作效率。
高校金融研究院主要由綜合類大學、財經類大學、經濟發達或金融活躍地區的地方大學、中外合作大學創辦,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環渤海和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分布集中。90家高校金融研究院中,地處東部地區有61家,占比70%。(表1)

表1 高校金融研究院省域分布表
我國高校金融研究院仍在探索創辦,面臨著發展定位不明確或執行不到位,經費不足,領軍人才缺乏,政府和高校的支持政策措施不完善,管理機制不健全,跨區域和同區域內高校金融研究院的競爭激烈,高校金融研究院的建設難度不小,困難不少。本文對高校金融研究院發展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高校金融研究院需要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主動對接“一帶一路”、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和沿海、沿江、沿邊開放發展,發揮所處的區域性金融改革試驗區、自貿區或創新改革試驗區等區位優勢,依靠創辦高校、地方政府等支持,因地制宜地確立特色化發展目標和定位。比如: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Shenzhen Finance Institute)的定位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深港、粵港合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高校金融研究院的可持續發展,核心是匯聚一流的金融人才,一是廣納賢才,建立創辦高校及單位金融人才庫,面向政、產、學、研等各界引進優秀金融人才、金融領軍人才,二是留住人才,設立專、兼職結合的科研崗位,建立匹配的薪酬激勵和成果獎勵機制,形成人才梯隊,設立碩士和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鼓勵師生交流和學術探討;三是人才實力再提升,鼓勵研究者的再學習與對外學術交流,借鑒美國智庫“旋轉門”機制,倡導人才的自由有序流動,推動“政、產、學、研”間的人才交流。
高校金融研究院建設得到高校、地方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主要經費來源是創辦高校,其次是地方政府和各創辦支持單位,高校金融研究院需要牢牢把握創辦高校、地方政府和各支持單位的發展重點和難點,開展高質量、前瞻性、可操作性強的金融研究,爭取持續經費支持,比如,服務高校自身建設目標,比如:復旦-斯坦福中國金融科技與安全研究院(Fudan-Stanford Institute for China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Risk Analytics)是復旦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共建,服務復旦大學“雙一流”建設目標。服務所處區域的經濟發展規劃,比如:浙江大學金融研究院(Academy of Financial Research)關注金融體系建設和金融創新發展中與浙江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本土化、區域性金融問題。其他經費渠道包括承接各類橫、縱向金融研究課題,接受社會捐贈,高層次學歷教育,高端金融人才培訓,金融策略咨詢服務,研究成果出版,金融論壇及講座,物業出租等。
要探索合適的發展模式和科學的管理機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模式”可參考,科學編制規劃,對外爭取政策支持,開展跨高校金融研究院間的交流合作,對內要建立健全科研管理、財務審計、人事聘任、薪酬激勵、后勤保障、信息管理、品牌宣傳和質量評估等管理機制,規范理事會領導的院長負責制,組建學術委員會等委員會。
高校金融研究院要營造和諧的生態環境,既包括自由寬松的學術研究人文氛圍,也包括優美愜意的學習生活自然環境,不僅需要包容研究者的學術觀點,倡導百家爭鳴,而且注重“以人為本”和周到細致的服務,發揮“雷尼爾效應”,給予研究者人文關懷,為其帶來自然環境和學術環境的雙重優質體驗,建成其中人士流連忘返的“靈魂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