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實踐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效途徑,是全員育人的延伸、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復合型育人結構。外語類院校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缺乏創新思路,專業結合較少,質量有待提高,需要創新工作機制,優化工作路徑,努力提升社會實踐育人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外語類院校 社會實踐 實踐育人
近年來,大學生社會實踐得到廣泛關注,有關社會實踐育人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方面的研究也不斷深入,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成果。與此同時,外語類院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和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和固化,結合外語類院校專業特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注重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基礎,實踐的發展又為認識的發展提供動力。要想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就需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認識自己和鍛煉自己。針對大學生倡導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要求。
首先,社會實踐育人工作是培養新時代青年人才的有效途徑。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在服務與奉獻中用自身的努力為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其次,社會實踐育人工作是第二課堂的重要載體。社會實踐活動能夠為高校學生提供親眼目睹社會的機會,了解國家發展的悠久歷史,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從思想深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學習積極性。最后,社會實踐育人工作是學生走向社會的必經階段。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將課本上的知識應用到社會服務和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不斷思考所學所用,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
二、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的現狀
經過多年的實施與研究,社會實踐育人工作已經逐漸趨于完善,高校學生參與人數不斷擴大,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寒暑假時間作為高校學生尤為寶貴的長假,已經成為高校學生體驗社會、服務社會的重要機會。自1996年國家提出“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來,每年暑假團中央、各院校都會開展豐富多樣的“三下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參與人數逐年上升,項目質量也逐年提高,對社會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據了解,僅2018年暑假期間,全國“三下鄉”團隊數量達70524個,累計人數達701982人。大學生們前往全國各地開展以教育扶貧、國情調查、政策宣傳、民生調研、醫療科普等形式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許多社會實踐育人項目在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感知國情、增長才干、培養學生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三、外語類院校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的優勢與要求
外語作為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工具又為高等學校的外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需要的外語人才不但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具有相應的實踐能力。外語類院校學生專業特點優勢明顯,社會服務需求較高,以外語見長的外語類院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能夠更好地與服務對象進行交流,方便開展社會實踐工作,但同時外語類院校在社會實踐育人方面也存在著局限和問題。
(一)專業優勢明顯,社會需求較高
隨著世界全球化水平的逐步推進,“一帶一路”、“全球命運共同體”等倡議的提出,外語類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提高。以外語見長的外語類院校學生普遍英語水平較好,小語種專業學生在國際會議、賽事、活動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也因此在特殊情況下需求度較高。利用課余時間、寒暑假期進行社會實踐,積極參加涉外志愿者活動,對于大學生了解職場、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提高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就業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學生能力突出,實踐途徑豐富
外語類院校學生具有明顯的外語專業優勢,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普遍較強,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也較為強烈。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外語類院校社會實踐育人途徑也從原有單一的支教服務發展為外語外貿、社會調研、普法教育、環保宣傳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育人體系,參與人數逐年上升,校園氛圍不斷濃厚。與此同時,外語類院校的學生憑借語言優勢,社會實踐范圍也不局限于國內,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團隊前往海外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三)活動主題鮮明,組織過程規范
多年來,外語類院校社會實踐育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成果,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和歡迎。外語類院校人數普遍較少,專業類別較為單一、集中,學生開展的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選題和內容主題鮮明,與社會發展和需求結合度較高,長期以來形成了固定的合作對象和實踐地點。多年的實踐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方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很多實施多年的社會實踐育人項目體系較為完整,組織過程規范,質量得到保證。
(四)育人效果顯現,專業指導加強
外語類院校社會實踐活動多以教育扶貧、社會調研、文化宣傳為主,學生直接參與到社會群體中,能夠直接服務于社會,產生較為顯現的社會效益。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對國家、社會的認同感。隨著團學工作的不斷推進,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由院系分團委直接管理和指導,有的院校組織較為完整的選拔和指導,重點團隊甚至由指導教師隨隊開展活動,全程給予指導,使得育人工作效果得到加強。
四、外語類院校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的問題與不足
(一)內容形式較為單一,活動創新程度缺乏
外語類院校以其專業特色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實踐育人方式,但是形式以支教、文宣、調研和后勤為主的固有模式較為單一,成果以問卷、問卷為主較為簡單,社會實踐與學生聯系不緊密,形式缺乏創新與活力,對實際問題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不強,社會實踐成果覆蓋面難以擴大,影響力不夠明顯。
(二)專業結合程度不高,專業教師指導有限
外語類院校英語專業學生與復合型專業學生多以支教、普法、調研為主,與專業有一定的結合,學生能夠利用專業知識結合到社會實踐過程中,服務于國家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然而,對于小語種以及非通用語種專業的學生,國內范圍內的社會實踐活動較難與專業相結合,專業教師因科研任務較重、外事活動較多,無法參與到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更無法親自帶隊參與指導。
(三)過程管理不夠嚴格,實踐活動不夠深入
因外語類院校多數項目與專業結合程度不高,學生僅作為體驗社會、奉獻社會的一種方式和經歷,所以學生團隊的承前啟后銜接作用不強。每年暑假數量較多的實踐團隊,使得院系沒有足夠的教師和時間對學生的實踐項目進行培訓和指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缺乏較為嚴格的管理和科學的監督,使得實踐活動不夠深入和系統,失去了社會實踐活動原有的意義和應有的效果。
(四)后期宣傳不夠理想,成果轉化能力欠缺
外語類院校一些社會實踐育人項目因參與人數較少,活動影響力較低和質量不高,活動結束后缺乏資料整理和延伸工作,忽視活動的后續宣傳和經驗分享,社會實踐的成果無法轉化成社會效益和育人效果。部分院校缺乏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的監督機制、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導致個別學生和團隊積極性減弱,這些都不利于高校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的整體部署和可持續開展。
五、外語類院校社會實踐育人工作創新路徑
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近幾年開展了“重走抗戰路”、“重走長征路”、“重走改革開放路”系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更多地去實地了解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感受中國大地的蓬勃生機,學習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記錄中國故事的來龍去脈,傳播中國青年的所見所聞,使學生們利用所學專業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在實踐中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故事與創新發展,實現新時代新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一)圍繞院校育人目標,培育特色育人項目
社會實踐育人工作應按照大學精神和價值標準,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樹立學生價值理念。上海外國語大學秉承“詮釋世界、成就未來”的辦學理念,為確立社會實踐育人目標指明方向。德語系社會實踐項目基于學校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旨在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人文底蘊,提高跨文化溝通和專業能力。
(二)堅持思想理念創新,結合多種學科體系
習近平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中強調,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外語類院校應不斷開拓思路,追求創新,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實現育人工作新目標。在社會實踐育人工作中鼓勵學生開展跨學科研究,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形式,開展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參與路徑。
(三)結合專業特色優勢,深化專業教師指導
結合外語專業優勢,利用視頻、直播、語音等技術形式,通過網絡與新媒體平臺對社會實踐過程中學生的所見、所想、所感記錄和傳播能夠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增強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專業教師利用網絡和即時通訊手段參與到活動的指導中,能夠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和育人效果。例如,德語系學生將社會實踐過程拍成多語種紀錄片通過網絡進行宣傳,在實踐中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四)完善全員育人體系,優化育人工作路徑
社會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提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使學生在親自參與實踐的過程中設身處地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果。社會實踐指導教師應具有全員育人、立德樹人的理念,善于敏感地樸拙教育契機,適時采用引導方式,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開展育人工作。德語系在育人工作中面向黨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青年團員開展生動活潑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匯聚育人合力,發揮協同效應,發揮了積極作用和影響。
(五)引導實踐成果轉化,細化評價激勵機制
社會實踐成果除以論文形式呈現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媒體、報紙媒體、校園網絡等媒體進行傳播,利用視頻資料、在線直播、圖片展、網絡文章、經驗分享會、宣講會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使更多的學生能夠了解社會實踐活動,間接參與到活動中。學校及院系也需要細化科學的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的評判標準、監督舉措和激勵機制,落實學分、經費、榮譽等方面的支持機制,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六、結論
社會實踐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語類院校在社會實踐育人工作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特色。與此同時,外語類院校也應當不斷探索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的長效機制,優化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的創新路徑,圍繞培養目標,發揮專業優勢,堅持思想創新,加強教師指導,促進社會實踐育人工作制度化、精細化、常態化和科學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2018年“三下鄉”團隊網上報備數據統計http://sxx.youth.cn/zytz/hdgg/201806/t20180627_11653993.htm(訪問時間:2018年9月25日)。
[2] 王玉文.論課外活動環境下外語學生運用知識能力培養與實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04-106.。
[3] 彭林權.試論外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3):102-104.。
[4]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18-09-11.。
作者簡介:劉健(1988-),男,漢族,籍貫: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職務:輔導員,職稱:助教,學歷:碩士,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網絡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