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萍
摘 要:隨著近年來各所高校不斷擴大招生,高校學生人數劇增,伴隨之的是學生的各方面的差異性較大,于是高校校園中出現了一個大學生弱勢群體,且這個群體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這些新問題、新挑戰勢必引起高校管理人員的重視。大學生弱勢群體的救助及引導,將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大學生弱勢群體 救助 對策
一、大學生弱勢群體的界定和類型
大學生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概念,是相對于高校中的強勢群體而言的。是指高效學生群體構成中在教育資源占有、機會獲得等方面以及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相對貧弱的階層。
具體而言,高校大學生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經濟弱勢學生群體
經濟弱勢學生群體作為弱勢群體的原始內涵,在高校有顯著的展現。社會經濟“弱勢”群體直接導致了高校學生經濟弱勢群體的存在。據統計,目前全國高校大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大約占在校生的30%,特困生的比例在10%一15%之間,且這部分學生大多來自農村。
2.心理弱勢學生群體
心理弱勢學生群體在高校學生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大學生心理問題大多集中在抑郁、焦慮、敵對、孤立、人際交往障礙等方面。2018年五月,山東某高校對全體在校大學生的心理測評結果顯示:該校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占1.76%,其中女生占1.734%,男生占1.60%7;不同年級的學生中二年級比例最高,占1.766%,三年級占1.71%,四年級占1.654%,一年級占1.675%。來自農村及偏遠地區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比例遠高于來自城市的學生,其中邊遠農村的學生比例最高。
3.就業弱勢學生群體
隨著我國普通高校逐年大規模的擴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日益嚴峻。據教育部統計,全國高校畢業生從2011年的660萬增長到2018年的820萬。同時,高校待業的畢業生總人數也連創新高,從2011年的57萬增長到2018年125萬,出現了“一畢業,即待業”的困境。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就是就業弱勢群體。
二、大學生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對子女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造成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家庭因素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家庭成員之間關系不和諧。包括單親家庭、父母感情不合家庭、寄養家庭等。二是經濟特困家庭。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學生大多在心理上留有陰影,且不愿主動與人交往、不愿參加集體活動。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孤僻、內向、壓抑、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
2.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的影響是高校弱勢群體產生的外部環境。當前,我國正處在重要的社會轉型期,國家在政治、經濟、教育、道德等方面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所有這些都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信息負荷處于過重狀態。
3.教育因素
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造就了高校一批“高分低能”的同學。在學習上,他們只會機械跟著老師和課本走,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生活上他們缺乏與人相處的能力;在思想上,缺乏對紛至沓來的各種社會思潮進行分辨的能力;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缺乏抗挫折能力和耐壓能力,面對逆境,容易消沉。
三、大學生弱勢群體的教育對策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幫助弱勢大學生樹立自強意識。弱勢大學生群體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除存在某些客觀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們自身的認知存在偏差,不能正確看待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沒有遠大的理想和追求,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要解決弱勢學生群體的自卑心理,首先要加強思想教育工作,激活他們內在的潛動力,讓外在的支持幫助與他們自身的內在追求結合起來,求其注重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學生成長的旅途中給予扶助和引導。
2.從“獎、貸、助、補、減”入手,建立和完善貧困學生的救助體系。1993年以來,國家教委(教育部)先后出臺了《關于對高等學校生活困難學生進行資助的通知》和《關于對普通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減免學雜費有關事項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對弱勢學生群體進行各種形式的幫扶工作,從而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以“獎學金、貸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和學雜費減免”為主體的多元化高校貧困學生救助體系。而從根本上解決弱勢學生群體問題的思路是,建立一個科學的、長久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作規律的貧困生救助機制。這種機制應以貸學金和勤工助學為主,以獎學金、助學金和社會保障為輔,即以學生自助為主,社會資助為輔,自助與資助相結合的一種合理機制。
3.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強化對弱勢大學生心理引導
據某我國某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調查顯示,在該校學生中有16.5%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問題。農村學生比例高于城市學生,其中偏遠農村的學生比例高達19%。目前我國高校基本都設立了相關的心理咨詢機構,但目前現狀是這些機構大多存在人員配置不足、缺乏統一教程、網上心理咨詢滯后等現象,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應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大一新生入學就進行心理測試,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于心理弱勢群體學生建立重點關懷對象檔案,有針對性地對其開展心理輔導教育,做到對學生群體引導和個體行為糾正有機結合。同時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咨詢講座和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和自我管理,掌握調節情緒的基本方法,學會自我調控,消除焦慮心理、失落感和不公平感,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4.營造良好校園文化環境,注重對弱勢大學生的人文關懷
具體而言就是高校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讓盡量多的弱勢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給他們展示自己才華和個性的機會,使其在活動中感受到同學和學校的溫暖,體味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增強其自信心,培養他們積極、主動利用社會支持的意識,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弱勢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學校倡導同學之間形成互相關懷、真誠接納、共同成長理念,為弱勢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通過同學之間的團結互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讓弱勢學生不僅能得到經濟和生活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終實現化解心理問題、培養健全人格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l] 柳忠友,吳俊.高校弱勢學生群體與思想政治工作【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1).
[2] 李名綿.我國城市貧困群體解析〔J〕.黨政干部文摘,2002,(2).
[3] 孫燕.微笑成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4] 劉光明.企業文化〔M〕.北京:經濟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濰坊科技學院2018年度校級課題(人文社科類)思政專項《新時期大學生弱勢群體救助的學校小組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018RWSZ2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