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蘭
摘 要:高中新課改要求還課堂自主權給學生,體現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研究,小組分工合作,很適應高中新課改的精神,既能培養團隊協作和凝聚力,又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提升課堂的有效性。基于此,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意義非凡。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研究性學習 深度融合
一、研究性學習迎合高中新課改的要求
高中新課改要求還課堂自主權給學生,體現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感受歷史的境況和氛圍,體會歷史人物的心態和想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運用。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歷史教學深度融合,就能適應高中新課改的精神與體現高中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因為,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研究,小組分工合作。這種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了思考歷史和探究歷史的空間,有利于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升,也能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凝聚力。
二、研究性學習應用到課前預習環節,可以增強學習的目的性,減輕歷史課堂的負擔。
高中歷史必修分三大模塊,政治文明史,經濟文明史和思想文明史,注重專題式的歷史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教師能對高中歷史課程進行整合,從每個模塊提煉出核心的專題式論題,把論題細化成幾個相關的問題,做成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環節,進行合作探究。
舉例,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單元《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社會的沖擊》,我以教學大綱為參考,以教材為依托,提煉出本專題的重難點,細化成幾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供學生作為課前預習。如:用新視覺看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西方殖民活動的建設性與破壞性并重;工業革命開啟嶄新的世界;世界市場形成的推動力之我見;工業文明對中國傳統社會的沖擊;中國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歷程和影響因素等課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擇研究課題進行研究,作為課前預習。
這樣,學生研究課題范圍比較小,探究的過程有細化,探究的材料可以以課本為依托,適當拓展,可以提升學習高中歷史的主動性和目的性,也大大減輕歷史課堂的負擔和提升課堂的有效性。
三、研究性學習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環節,可以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和課堂有效性。
1、分組討論或辯論法,提高課堂的參與度
新課改要求教師樹立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思想。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常常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采用分組討論或辯論法,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如,在歷史必修二《西方的殖民擴張和掠奪》一課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正反兩個小組,就“西方的殖民擴張和掠奪是建設性還是破壞性”展開辯論,雙方各抒己見,課堂時而充滿火藥味,時而歡聲笑語。
通過辯論,學生對西方的殖民擴張和掠奪的影響有了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明白了對西方殖民者來說是建設性的,也認識到對廣大的亞非拉國家,建設性還是破壞性應該雙重理解,導致落后和挨打,客觀上也推動近代化。
通過辯論,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合作意識、團隊協作和凝聚力也得到培養,而且教學中重難點的突破,顯得輕松活潑,學生樂學,會學。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歷史是一門對過去的人和事的研究,特別是久遠的歷史,陌生且不好親近。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花心思收集一些圖文、音頻、視頻等素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問,形成開放學習的局面,引導學生從教師提供的素材中,提煉歷史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問題是最好的老師,有問才有思,有思才有果。教師的責任就是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設問。如,在必修一《五四愛國運動》一課教學中,我收集了歷史圖片“蝎子政策”、“飛鷹國徽”,“各行各業抵抗侵略的圖片”等,還收集了《民國報紙》關于“北京學生示威游行”,“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支援學生運動”等文字素材;視頻《我的1919》。通過提煉素材信息,學生逐步發出了疑問。日本為何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歐美列強為何要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甚至學生還提出了,袁世凱政府是賣國政府,接受“二十一條”,為何拒絕西藏的分裂?是否說明該政府的性質改變了?課堂教學呈現出這樣的景象,說明學生已經不是在簡單的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的探求新知。課堂為學生提供了思考歷史和探究歷史的空間,成了思想交匯的場所,成了創新種子萌發的土壤。
四、研究性學習應用到課后環節,可以鞏固知識,并適應高中應試考試。
再有趣的課堂,最終都得落定到高考的應試環節,要脫穎而出,除了雙基過硬外,還得了解新高考的動向和題型,并進行訓練,做到有的放矢。
如果教師有選擇性地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以歷史小論文的方式呈現,作為對高中歷史課堂的鞏固與延伸,那么學生對全國卷第41題,那種開放式考題就能得心應手。
毫無疑問,研究性學習是一次教育的創新,它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改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研究性學習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意義非凡,值得廣大一線教師細細研究,加以運用。
參考文獻:
[1] 趙喚喚,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文化教育,2014.04
[2] 李建中,中學歷史研究性學習淺談,教學創新,2008.12
[3] 杜毅,論高中歷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方式應用,《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