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彼得一世是俄國史上偉大的領導者,他帶領俄國實行全面的改革,組建現(xiàn)代化的軍隊并組建海上艦隊,為遠征亞速要塞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國力日漸雄厚的條件下,彼得一世積極展開對于西歐的外交活動,并通過贏得北方大戰(zhàn)的勝利而為俄國奪取了歷代沙皇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出海口。在向歐洲積極擴張的同時,又向東面開疆擴土,從而與處于清朝時期的中國發(fā)生了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上的聯(lián)系。俄國通過《尼布楚條約》的簽訂獲得了大片土地,并在中國攫取了高額利潤,將東正教文化傳播至古代中國。彼得一世時期的俄國成為了海陸大國,開啟了全面擴張的新時代。
關鍵詞:彼得一世 亞速要塞 北方大戰(zhàn) 《尼布楚條約》
引言
彼得一世是俄國史上最偉大的領導者之一,他通過出訪歐洲而吸收其他歐洲國家的長處,對俄國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使俄國國力大大提高,尤其是軍事實力。彼得一世時期的俄國積極實行海陸擴張政策,使俄國成為了地跨歐亞大陸、擁有自己的出海口的海陸大國。17世紀末至18世紀20年代俄國在進行了西化改革后,尤其是軍隊改革和組建海上艦隊以后,國力大大增強,同時也打開了俄國的外交局面,使俄國真正參與到歐洲事務中來。彼得一世領導下的俄國迅速崛起,得到了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上的巨大發(fā)展。
一、彼得一世時期的俄國
(一)國內(nèi)狀況
17世紀末的俄國,在經(jīng)過了100多年的擴張后領土面積急劇擴大。在彼得一世走上沙皇王位時,俄國已成為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的封建大國。隨著領土面積的不斷增加,俄國的居民也逐漸向東遷移,人民在富饒肥沃的土地上耕作,手工業(yè)生產(chǎn)也逐漸有了新的發(fā)展,在俄國開始出現(xiàn)了第一批手工工場。農(nóng)業(yè)以及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刺激了商業(yè)活動,使各地間的商業(yè)聯(lián)系日益緊密,形成了統(tǒng)一的全俄市場。此時西歐各國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也有了蓬勃的發(fā)展,奢侈品的輸入極大地刺激了俄國貴族和地主們的貪欲。在隨著俄國領土不斷擴張的同時,俄國人把商品運銷至國外,謀取暴利和換得奢侈品。彼得一世為了滿足新興商人階級的要求,鞏固國家貴族的統(tǒng)治地位,立志要贏得至關重要的出海口。彼得一世逐漸把俄羅斯的地緣政治格局向四周一步步延伸,從內(nèi)陸到海洋,立志要實現(xiàn)斯拉夫人世世代代的“海洋夢”。
(二)國際環(huán)境
彼得一世時期的國際環(huán)境,總體來說對于俄國的水路擴張以及爭奪世界霸權十分有利。瑞典位于俄國北部,控制著對于俄國來說意義重大的波羅的海出海口,但是瑞典的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基礎薄弱,缺乏長期與俄國進行角逐的物質(zhì)基礎,也同波羅的海周圍的其他國家一直存在矛盾,這樣的競爭氛圍對于俄國十分有利;西部的波蘭由于不斷地發(fā)生對外戰(zhàn)爭以及內(nèi)部封建分裂勢力的發(fā)展,在彼得一世執(zhí)政時期已經(jīng)國力衰落,無暇顧及俄國的海洋之爭;德意志此時正處于四分五裂的散沙狀態(tài),南部的土耳其也在逐漸走下坡路;海上強國英國,一直在致力于同法國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也由于英國一直想要維持波羅的海的均勢局面,對于彼得一世在歐洲海域的擴張難以采取對抗政策。18世紀初的歐洲局勢,為彼得一世爭奪出海口,贏得私有海域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
二、兩次遠征亞速
17世紀末彼得一世親政,繼承了姐姐索菲亞公主的反對土耳其政策,為了獲得亞速要塞作為進軍黑海出海口的根據(jù)地,1695年春天,彼得一世偽裝成炮手的身份編制入俄國軍隊,將15萬軍隊集結(jié)于莫斯科,分成兩個部分配合作戰(zhàn),開始第一次遠征亞速,向土耳其和克里木宣戰(zhàn)。俄國軍隊分別于8月15日和10月5日兩次強攻亞速,但都遭到了土耳其和克里木的沉重打擊。由于克里木軍隊在俄軍后方突然偷襲,導致俄軍慘敗。
第一次遠征亞速失敗后,彼得一世立即展開了軍隊改革。1696年,為了對軍隊進行整編和擴充,編制新兵團,彼得一世宣布了一道敕令:凡自愿參加第二次遠征的人,都可以到奧布拉任斯基村去報名 ,以重金聘請國外的軍官擔任俄國軍隊的教官和軍事顧問,全力以赴打造海軍軍艦。在海軍艦隊建成后,彼得一世還為艦隊設立了專門的指揮部和作戰(zhàn)參謀部。1696年,整編后的俄軍軍隊從沃羅涅什揮師南下,發(fā)動了對土耳其的第二次遠征亞速之戰(zhàn)。新組成的俄國艦隊從海上封鎖了亞速,在俄軍海陸夾擊的強勢進攻下,亞速要塞的守軍于7月18日宣布投降。“根據(jù)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合約》,俄國宣布奪取了亞速要塞及附近地區(qū),從而獲得了向黑海擴張的根據(jù)地”。
四、北方大戰(zhàn)
(一)北方同盟的形成
北方大戰(zhàn)是彼得一世為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于1701年發(fā)動的對瑞典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持續(xù)了21年。波羅的海是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之間的海域,一直以“北歐地中海”著稱,是當時俄國到西歐最短的一條海上運輸通道。首先加入北方同盟的是波蘭。由于波瑞戰(zhàn)爭的爆發(fā),波蘭喪失了立窩尼亞和對普魯士的宗主權,里加港也被瑞典奪走,波蘭一直對此耿耿于懷。同時,法奧兩國也都企圖控制波蘭。彼得一世明確表示支持波蘭,但條件是波蘭必須同意反瑞。于是,為了報答彼得一世的扶植,1698年8月,彼得一世與薩克森選帝侯兼任波蘭國王的奧古斯都二世在烏克蘭進行了會談,取得了奧古斯都二世參加反瑞同盟的保證,這為北方同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第二個加入北方同盟的是丹麥。為了進一步控制波羅的海沿岸地區(qū),瑞典強迫丹麥將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置于瑞典的保護下獨立,這進一步激怒了丹麥。1699年11月,為了急擊潰瑞典重獲歐洲強國地位,丹麥向俄國示好求援,兩國正式簽訂反瑞同盟條約,丹麥加入了北方同盟。1699年,由俄國、薩克森和丹麥組成的反瑞典“北方同盟”正式形成。
(二)《尼什塔特合約》的簽訂
北方大戰(zhàn)在1721年徹底結(jié)束,俄瑞兩國在芬蘭進行和談。雙方于8月20日簽訂了《尼什塔特合約》,標志著持續(xù)21年的戰(zhàn)役結(jié)束了。根據(jù)條約,俄國獲得了在戰(zhàn)役中所占領的除芬蘭以外的土地,使俄國的擴張目的得到實現(xiàn);俄國還公開收回了北方大戰(zhàn)開始以來多次向波蘭轉(zhuǎn)交立窩尼亞的許諾,于是俄國獨吞了北方大戰(zhàn)的所有勝利果實。《尼什塔特條約》的簽訂鞏固了俄國在北方大戰(zhàn)的勝利,它以法律的形式承認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區(qū)歸屬于俄國,改變了瑞典獨自稱霸波羅的海的局面,使俄國在歷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由陸上強國發(fā)展成為水路兼?zhèn)涞拇髧6韲跋褚恢恍孪滤拇唬诟拥那脫艉痛笈诘霓Z隆之中,駛向歐洲列強的大家庭”。 彼得一世也因此被俄國參政院封為“全俄羅斯大帝”和“祖國之父”,而俄國也開啟了憑借大國地位而不斷向外擴張的
時代。
五、俄國與清政府的關系
(一)侵占領土
彼得一世時期的俄國由于商業(yè)利益需求與海陸擴張政策的施行,一路向東開辟疆土,直至清朝時期中國的東北邊境黑龍江流域。由于此時俄國在西方還沒有一個自己的出海口,出于東西方的利益比較,俄國認為奪取出海口的任務非常急迫,因此,派出以戈洛文為首的使團,前來中國進行談判,結(jié)束俄國的東方戰(zhàn)事。1689年8月22日,戈洛文與清政府代表索額圖在距尼布楚200俄丈的帳篷里開始談判。關于兩國邊境劃分,由于清政府的談判代表索額圖等人缺乏外交經(jīng)驗,最終還是同意割讓尼布楚,俄方也對于中方提出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和外興安嶺為界的劃分方案表示同意。 經(jīng)過雙方艱苦漫長的談判,雙方于1689年9月7日簽署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兩國之間正式締結(jié)的第一個條約,由于談判時兩國在尼布楚地區(qū)的兵力部署相當,在現(xiàn)場的談判人數(shù)對等,雙方代表也都在各自政府事先授權的范圍內(nèi)進行談判,而談判結(jié)果也都在雙方滿意的范圍內(nèi),因此,歷史上認為這是中俄兩國之間締結(jié)的第一個平等條約。這個條約的訂立,為兩國關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礎
(二)建立貿(mào)易關系
中俄兩國于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其中就有關于中俄貿(mào)易互市的條款。京師互市在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雛形,在兩國邊境戰(zhàn)事停息后,貿(mào)易規(guī)模和貿(mào)易數(shù)額越來越巨大,因此形成了“京師互市”。1706年,俄國政府完全禁止私商參加京師互市,大批私商不得不在中國邊境地區(qū)重新開辟新的交易市場。色格楞斯克附近的俄商把珍貴的西伯利亞毛皮貨物以及其他暢銷的俄貨運至庫倫銷售,庫倫互市就因此而形成了。由于在庫倫進行交易節(jié)省往返時間等因素,庫倫互市火爆一時。由于俄國商人數(shù)量巨大,在市場也出現(xiàn)了無照商販和靠走私暴富的私商,同時俄國又在西北準噶爾地區(qū)公然支持當?shù)氐姆至雅褋y活動。清政府認為事態(tài)嚴重,于是在1722年關閉了庫倫互市,并將當?shù)氐娜慷砩舔?qū)逐出境。齊齊哈爾互市是隨著京師互市的發(fā)展而興起的,1717年,清政府正式告知俄國政府,請俄方商隊前來齊齊哈爾進行貿(mào)易交換,同時,隨著京師互市和庫倫互市的相繼衰敗,僅存的齊齊哈爾互市呈現(xiàn)出了空前繁榮的發(fā)展景象。
六、結(jié)論
首先,彼得一世善于使用外交手段解決重大問題。在奪取亞速要塞成功后,彼得一世本打算聯(lián)合一些歐洲國家,共同反對土耳其對于黑海出海口的統(tǒng)治。但在大使團出訪歐洲后,發(fā)現(xiàn)各國關注的焦點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了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上,加上歐洲此時的局面有利于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奪取,于是彼得一世果斷放棄了繼續(xù)與土耳其作戰(zhàn)的計劃,聯(lián)合薩克森、丹麥組成了反瑞同盟,這也奠定了北方同盟形成的基礎。其次,彼得一世眼界開闊,通過吸收各國的治理經(jīng)驗實行全面改革,使俄國的國力大大提高。在彼得一世時期的俄國對外關系中,俄國綜合實力的增強提高了國家在歐洲的話語權,使俄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彼得一世除了在國內(nèi)加強經(jīng)濟建設的同時,開始對俄國的軍隊進行全方位的建設。尤其是在第二次遠征亞速前,俄國組建了自己的海軍艦隊,這也使俄國在日后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時候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保障。最后,彼得一世善于利用俄國的對外關系進行俄國的文化以及宗教傳播。彼得一世發(fā)現(xiàn)了中國作為東方大國的獨特優(yōu)勢,積極地利用在中國的傳教團傳播宗教文化,意圖同化中國人的思想。還通過與中國發(fā)展經(jīng)濟貿(mào)易的手段進一步拉近與中國的關系,以便更多地攫取利潤。彼得一世時期俄國與中國的關系,是中俄關系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
一筆。
參考文獻:
[1] [蘇]托爾斯泰著, 邵祖丞譯. 彼得一世[M]. 上海: 上海出版公司, 1955年.
[2] [蘇]尼·伊·帕甫連科. 彼得大帝傳[M].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987年.
[3] 王繩祖主編. 國際關系史第一卷[M].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5年.
[4] [蘇]莫爾恰諾夫. 彼得一世的外交[M]. 莫斯科1986年.
[5] 黃定天. 中俄關系通史[M]. 黑龍江: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
[6] 孫祥秀. 彼得一世改革[M]. 北京: 求實出版社, 1999年.
[7] 田時塘. 康熙皇帝與彼得大帝 康乾盛世背后的遺憾[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年.
[8] [美]莫斯, 張冰譯. 俄國史[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8年.
[9] 張建華. 俄國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年.
[10] 張建華. 激蕩百年的俄羅斯[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年.
[11] 洪宇主編, 劉慶寧、鄭剛. 簡明俄國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7年.
[12] 徐景學. 俄國史稿[M]. 北京: 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 1989年.
[13] 姚海. 俄羅斯文化[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14] 劉為. 國際關系史[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15] 張鐵生. 近代國際關系史[M].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49年.
[16] [美]馬士、宓亨利著, 姚曾譯. 遠東國際關系史[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5年.
[17] 陳文藝. 近代國際關系史[M]. 開封: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86年.
[18] 苑一博. 彼得一世的教會改革[J]. 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年第四期.
[19] 趙相群. 彼得一世時期的俄中交往與俄國的發(fā)展[J]. 社科縱橫, 2007年第四期.
[20] 尚德君. 試析彼得一世在北方大戰(zhàn)前的外交策略[J]. 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年第1期.
[21] 林軍. 《彼得一世外交》評價[J]. 外交學院學報, 1986年第2期.
[22] 李乃玲. 北方戰(zhàn)爭期間彼得一世的結(jié)盟外交[J]. 外交學院學報, 1987年第2期.
[23] 喬麗萍. 沙皇彼得一世在北方戰(zhàn)爭期間的外交策略[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 2012年第5期.
[24] 郭英卓. 彼得一世時期英俄貿(mào)易探析[J]. 吉林大學, 2017年.
[25] [蘇]尼·伊·帕甫連科. 彼得大帝傳[M].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987年, 第49頁.
[26] 王繩祖主編. 國際關系史第一卷[M].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5年, 第165頁.
[27] [蘇]莫爾恰諾夫. 彼得一世的外交[M]. 莫斯科1986年.
[28] 黃定天. 中俄關系通史[M]. 黑龍江: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
作者簡介:欒姍姍(1993-),黑龍江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2016級國際關系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