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莊子在大宗師中提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固然令人尊敬,但相忘于江湖確更有一番韻味。“忘”字并不是簡單的忘記,而是放下自己的偏執和羈絆,重新追尋自己的本心,回歸于自然。
關鍵詞:相濡以沫 相忘于江湖 回歸自然
一、何謂相忘于江湖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意即:“泉水干了,魚就一同困在陸地上,用濕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濕潤,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忘記。” 其中,對于最后一句“相忘于江湖”的解讀存在諸多爭端。張耿光先生將其翻譯為“將過去江湖里的生活徹底忘記”,而陳鼓應先生翻譯為:“不如在江湖里相互忘掉。”顯然,陳鼓應先生的解讀更為貼近。二者解讀的不同關鍵在于對“于”的理解。前者將“于江湖”理解為“忘”的賓語。而陳鼓應先生則將“于江湖”理解為“忘”的補語,將“于”解釋為“在”。根據“于”字在古漢語中的解釋:“引出動作的時間、處所、對象、范圍和原因等。可以譯為‘在、‘到、‘向、‘從、‘跟、‘同、‘對、‘給、‘對于、‘由于、‘在……中、‘在……方面等”。因此,將“于江湖”理解為忘的補語更為合適。并且,在江湖中忘掉過去與老子的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謀而合。這樣看來,前者的解讀不免讓人難堪。
二、相濡以沫與相忘于江湖的分析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前半部分令人感動,后半部分令人心動。在感動之余,“相濡以沫”也被人們上升到新的高度并以至為豪。但事實上,“相忘于江湖”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生存狀態。前者或許令人感動;但后者則是另一種境界,選擇放棄強烈的感情來換取平穩的生活。這或許需要更大的坦蕩、更淡泊的心境吧。在我們人生大多數時刻,我們總想再堅持一下,并且永遠會被自己的這種堅持感動到。我們宣稱我們要“感動到無能為力”。因此,多數情況下,我們最終所追求的已經不再是心中最本真最原始的那個東西,而變成了所謂的自我感動罷了。
1.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指人們遭遇苦難,在絕望中尋求希望。莊子說“泉涸”,泉水干涸了,干掉了,“魚相與處于陸”,于是魚就互相都一塊呆在陸地上了。“相呴以濕”,都吐出一些水來,吐出一些濕的東西來。“相濡以沫”,用那種帶沫的液體,互相這么沾染著,這樣就是不至于一下子死掉,還能維持生存。就這么樣在艱難困苦之中,維持著共同的生存。二者相互依靠,相依為命,就這樣在艱難困苦中彼此相互支撐,維持基本的生存。莊子形容之后,我們會忽然從這里頭發現一種美,發現了一種在絕望中的希望。好像這魚它們是朋友,它們是親人,它們是夫妻,它們是父子,現在都遇難了,碰到了最困難的時期。最困難的時期,我見到你,我也沒有辦法真正的救你,那我就用我最殘余的,身體里頭的那點液體,我把它吐出來,我吐到你的身上,讓你身上還沾點濕,還沾點水。
所以這個“相濡以沫”,能把它解釋成一種艱難困苦情況下的友誼和親情,能把它解釋成,人處之死地而不死的這樣一種最后的希望,一下子還出現了某種美感。所以這種相濡以沫這個詞,已經被中國人深深地接受了。這樣一種絕望之境也被莊子描述的有了一種美,也就因此被世人所接受。那為何還要“相忘于江湖”呢?為什么相忘于江湖會更幸福呢?在江湖中相忘,我們又將何去何從,我們忘掉的是什么,“相忘”就是真的從腦海中消除了嗎?
不難看出,“相忘于江湖”強調的是回歸本真,回歸到最原初的狀態。是魚就游回溪流,是鳥就重回藍天,是人就應當回歸自己的本心,聽取內心最深處的聲音。而“相濡以沫”指兩個人在面臨困難時相依為命,你牽掛我,我擔憂你,你為了我,我為了你,大家全都很累,全都不快樂。每個人都有所羈絆,承擔著所謂的“責任”,擔當著所謂的“擔當”。殊不知,這些苦難本就可以不必遭遇。因此,“相濡以沫”展示出來的人性確實很美,但他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跟他的美一樣嚴峻。面對苦難,人們總會說人生起伏是正常的,大家一起攜手并進,享受著共同奮斗的過程,這是美好而又珍貴的。但這種需要大悲來襯托的大美、讓人們流淚的美,始終不會是人們最終的生存狀態。
2.相忘于江湖
我們說“相忘于江湖”,但這“忘”是真的“從此相逢是路人”的忘嗎?事實上,當我們在說出“勿忘我”時,也便有了難忘之意。所以,相忘于江湖也恰恰是難忘于江湖。沒有難忘又哪來的相忘呢?忘記了,說明你沒忘記,真正忘記就沒有忘記了。如果你不認為和他相忘,所謂和他相忘的,是因為你難忘,難忘而又相忘。所以“相忘于江湖”并不是說人沒心沒肺,也不是說就此別過,大難臨時各自飛。而是回歸自己的本真,回歸最原初的自然狀態,忘掉自己的執念,忘掉曾經的偏執和己見,放下困擾自己的羈絆。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妥帖,重新歸于自然。因此,“相忘于江湖”并不是對“相濡以沫”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此之上的超越,是進一步的升華。
《莊子·達生》說:“忘足,履之適也;忘腰,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當我們穿上最合適的鞋子時,會忘掉腳的感覺;最合適的腰帶,會讓我們忘掉腰的存在;忘掉是是非非,會讓我們的內心求得一絲安穩;內心不游移,外在無約束,這是我們做事時的舒適;時時刻刻都處在安適的狀態中,那么我們最終連“適”也會忘記,這是“忘適之適”。根據這一論述,可知莊子的“忘”指的是主體客體完全相適相宜,融歸于一。是人與大自然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你我共同生活在江湖之中,你忘記我,我忘記你。各自順應著自己的本性,自在的生活。
三、“相忘于江湖”的啟示
“相忘于江湖”體現了莊子將人的自我與本我契合,融入大“道”之中,重新歸于自然的思想。真正實現“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人們在現實中不免被諸多可有可無的事情煩擾,固執的堅守著自己內心的執念,以致導致了一些無謂的糾紛、困擾和犧牲,本我將自我壓抑。即便我們堅持著“相濡以沫”這樣互愛互助的信條,我們仍舊無法擺脫這樣的困境。因此,只有在江湖中彼此相忘,忘掉狹隘的執念,忘掉自己的羈絆,才能真正實現逍遙,才能“寄蜉蝣于天地”才能“挾飛仙以遨游”。把自己置身于唐僧取經路上,“吾養吾浩然正氣”抵住各種誘惑,別管它功與名、利與祿、痛與苦,得之淡然、無大歡大喜大樂;失之坦然,無大悲大憂大愁;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苦。常保自己一顆清靜的心,守住內心深處的精神樂園。
需要注意的是,“相忘于江湖”并不是對“相濡以沫”的完全否定,而是在其基礎上的超越與發展。在現實中達到“相忘于江湖”,可以借鑒以下兩方面:
第一、遵守自然規律,預防“泉涸”。自然本身有其運行規律,不論是人所處的生存環境,還是所在的社會環境,都有其運行的基本規律。而人作為其一部分,應當學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合而為一。不要總想去試圖改變自然,改變其運行規律來為我們異化了的需求服務。而應關注萬物自身的尺度,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總存在人們肆意而為,完全按照人自我的主觀意愿去干預自然、干預他人,試圖將其完全按照自身的想法來生存的行為。這樣的后果便是“泉涸”的出現。因此,如若人們尊重自然,將自己與自然合而為一,回歸自己最初的本性,如同魚在水中,鳥在空中,一切都是和諧的,也就不會出現“泉涸”的危機,那么人自然而然就無需“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了。
第二、如果危機已然存在,那我們便應當將“相濡以沫”與“相忘于江湖”統一起來。當災難已經來臨時,我們便應當積極面對,改變“泉涸”現狀。以“相濡以沫”的態度爭取最后的一線生機,為重回江湖積攢力量。如同地震海嘯,在這樣的災難面前,我們已然束手無策,能做的便只有相濡以沫,彼此互相扶持,等到危機逝去,我們反思自己的行徑,重新思考本心,回歸最原初的心境,在江湖中相忘相守。
由此可見,“相濡以沫”與“相忘于江湖”并非絕對對立,相忘于江湖或許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的目標,最親睞的生存狀態,但我們不能完全拋棄“相濡以沫”的存在。“相濡以沫”也是實現“相忘于江湖”的重要途徑。但他終歸也只能是途徑,在現實的生活情況、現存的苦難面前,“相濡以沫”只是暫時的解決方案,“相忘于江湖”才是解決問題的長久之策。
愿你我都能相忘于江湖,守其志,執其要,有所求,無所住。
參考文獻:
[1] 王先謙.莊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 王澤應.自然與道德[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4] 老子.道德經[M].王朝華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
[5] (美)福格特.生存之路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作者簡介:陳曉晨 (1997.9-)性別:女,籍貫:山東省濰坊人,學歷:本科,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現有職稱:無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