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杉杉
一、標志性的朗香教堂
在20世紀建筑藝術語言的發展中,最讓人驚人的事件其中之一是那一位曾經奠定了現代建筑五原則,宣稱“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的現代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在“二戰”后的1953年,竟然設計出了朗香教堂這樣的雕塑性建筑,它一方面體現了這位大師的設計理念、藝術語言上敢于創新、永不停息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高迪對他的影響。朗香教堂的四個立面完全不一樣,平面沒有一條直線,怪誕而原始。它像鴨子、帽子……就是不像傳統的教堂。他對幾何形、工業化建筑的厭煩和叛逆,對自然、原始和古樸的回歸,從而也影響20世紀下半葉建筑語言的豐富和轉向。
二、唯美的蓮花教堂
印度首都新德里有一座伊朗建筑師法里布茲·沙哈巴創作的雕塑性建筑蓮花教堂。這是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巴哈伊教)的教堂,正名為“靈曦堂”。它整體造型是一朵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浮在水面上含花待放的蓮花。三層共27個花瓣,從欲放、半開到開放的動人姿態,非常具象的塑造了這座教堂。邊上9個水池,好似托起蓮花的水塘。因為教堂規定不拜神和偶像,沒有祭祀方式,只是需要靜思默想來凈化心靈,所以室內除一列列白色大石凳,并沒有其他裝飾物,非常簡單純凈,它的造型所象征的意義與教堂的聯系也更貼切。建筑的表現力與雕塑的表現力也趨于一致。
三、扭曲的雕塑藝術
藝術語言的模糊與交融也是現代雕塑和建筑發展中的一大特色。各專業領域的界限和分工已不再那么的明確與清晰。雕塑家所使用的再也不限于具象的形體。幾何形體也是他們常常用的手段。繪畫的二語言也常見于雕塑作品。作為建筑師,他們再也不限于運用幾何形的抽象語言,而在不斷地改變著表現手法和創作理念。
高迪建筑空間具有極強的雕塑特性,他的建筑不是線條的組合,而是雕塑般扭曲的體塊。甚至他的手工鐵制構件也是一種雕塑版的厚重感,他是走向有機建筑的第一人,是現代雕塑性建筑的開創者。
高迪31歲時就接受委托主持修建的巴塞羅那神圣家族教堂項目,在施工中不斷的修改設計。他投入了全部的宗教熱情,最后幾乎與塵世隔絕,到1926年他74歲的時候因電車車禍逝世時離完工都還差很多,一直到現在教堂也還在緩慢的施工中。這座教堂最終成了一部充盈著幻象,滿是古代傳說和基督教神話的宏篇史詩。高迪自己則把它看成“地中海的哥特式的古希臘神廟”。這樣的工程施工難度是不可想象的,絕不是簡單紙上畫出來的按圖施工。由于它每一處都是不對稱和不規則的,就連結構也都要做出石膏的模型來,就像做雕塑一樣在石膏模型上來回的推敲,而且連墻面上瓷片、碎玻璃片以及馬賽克也常常在高迪親自指揮下返工從來。高迪的創造激情和非凡才能還不僅僅這些,他還對內部裝修、家具都是以一個雕塑家的理念和眼光來創造的。他另一個代表作巴特羅公寓的屋脊和正立面的波浪形線條還一直深入到室內;里面布置的家具都是精心的按照人體各部分的曲面來設計加工的,這樣既滿足了人體使用的舒適性,也使人聯想到風蝕和水蝕作用下的地理形態。
四、新的建筑空間語言的主題
高迪為建筑空間語言開辟了新天地,比之米開朗基羅、巴洛克風格以及古印度中世紀神廟,把建筑空間的雕塑化更向前突破了一大步。他的作品是藝術史上的奇葩。具有不可代替的美學價值,雖然成不了現代建筑世界的主流,卻給建筑空間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經驗。后來還有人把他尊為異性建筑的鼻祖。高迪以雕塑語言來設計建筑空間,創造出了他心中神奇的夢幻世界。
不論藝術語言如何嬗變,建筑空間與雕塑藝術共同營造出來的強大氣場是永恒不變的核心主題,氣場才是宗教建筑空間與雕塑鮮活的靈魂,生動的命脈。
五、現代主義大師的大轉變
兩種藝術語言的模糊交融,而氛圍氣場的營造是不朽的主題,雕塑與建筑空間相互依附又各自獨立的辯證關系
在進入20世紀以前,包括雕塑在內的裝飾,都被認為是建筑空間本質中與生俱來的一部分。19世紀的英國美學家約翰·羅斯金在其名著《建筑七燈》、《威尼斯之石》中,把裝飾看做是建筑空間藝術必不可少的要素,并把“真實、獨立的雕塑和高浮雕”列為“建筑裝飾主導的組織形式”,把“淺浮雕、凹雕”列為“附屬的組織形式”。德國理論家戈特弗里德·森佩爾認為,正是裝飾把純粹建筑物轉換為紀念性建筑,成為文明的承載者。被稱為“現代建筑理論之父”的法國建筑理論家維奧萊一勒迪克更認為,裝飾為建筑空間所必需,應該與結構本身相結合。可是,進入20世紀以后,在多種社會因素影響之下,建筑空間藝術醞釀著劇烈的動蕩和變革。從而使雕塑與建筑空間、環境的交織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那么,這是否切斷了雕塑和建筑空間是聯系,從此一刀兩斷,分道揚鑣了呢?從20世紀以來的發展歷史看,情況并非如此。如同古埃及、古印度、中世紀歐洲、巴洛克那樣,雕塑琳瑯滿目,充斥著建筑空間內外的情況是見不到了,大量外加建筑表層的雕塑裝飾大大地減少了。但是,現代建筑空間并沒有與雕塑絕緣。他提出的“少即是多”,雖然去掉了附著在建筑空間表面的雕塑,但雕塑卻是建筑空間環境中的組成要素。它減少了依附性,增加了獨立性,這正是20世紀以來,雕塑與建筑空間交織的一個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