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封亮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農業院校要主動承擔鄉村振興的崇高使命,善于為鄉村振興助力發力,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領跑者,發揮人才優勢和專業優勢,引導農科大學生協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在服務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擔當時代振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農科大學生 服務 鄉村振興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表述突出體現了“五位一體”的發展思路,將“三農”工作的重心由經濟發展拓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領域的發展。因此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也是教育、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振興。
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018年1月2日,中央一號文件公布,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7月17日《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強調,要一張藍圖干到底,到2050年廣東省在推動鄉村產業、生態、文化、組織、人才振興及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強化鄉村振興保障等一系列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廣東省為鄉村振興制定了明確的時間表:按照“3年取得重大進展、5年見到顯著成效、10年實現根本改變”要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2050年實現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將伴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要管到2050年,必須注意做好頂層設計,注重規劃先行、突出重點、分類實施、典型引路。
二、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這一提法充分說明了人力資本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之一。同時在五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二是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三是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四是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五是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
對于鄉村振興所需人才可界定為農業現代化人才和農村現代化人才兩類。十九大報告中“優先”一詞分別在三個部分提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由此可見,教育、“三農”和促進就業,都是優先發展的事業,而農科大學生培養則成為三項優先的重合點。如何把農科大學生培養成為農業現代化的生力軍是農業院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要使命。
三、農科大學生振興鄉村的契機
(一)鄉村振興需要“一懂兩愛”的農科大學生
“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是新時代“三農”工作者必備的業務能力和基本素質。農科大學生是踐行“一懂兩愛”要求的主力軍,因此農業院校通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引導農科大學生深刻認識時代賦予的重任,自覺把職業生涯與時代使命統一起來,有所擔當、有所作為,主動熟悉并掌握農村基本情況,增強農科大學生與農村民眾的情感,培養一批將來立志扎根農村、振興鄉村的未來基層后備人才。
(二)鄉村振興需要不忘初心的農科大學生
作為農業院校的學生,要能夠理解農業在21世紀的中國的戰略地位,認識到涉農專業是報國之門,農村是用武之地,懂農業才能愛農村,愛農民才能興農業。農業院校具有“學農、知農、愛農、興農”的優良傳統,與“三農”建立了密切的有機聯系,懷有深厚的情感認同,做鄉村振興的弄潮兒。
(三)鄉村振興需要就業創業意識的農科大學生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農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更要重視農科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業觀念教育,幫助大學生立足自身優勢,找準發力點,吸引農科大學生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建設中來,運用所學助力鄉村振興,實現人生理想。
四、大學生扎根農村要找準定位
(一)做懂農業的時代新人
懂農業,方能知輕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當前我國農業安全、糧食安全仍面臨較大挑戰。作為農業大學的學生,要時刻認識到農業的基礎地位,居安思危,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用現代生物技術提升傳統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
(二)做愛農村的時代新人
愛農村,方能守初心。沒有對農村深沉的愛,就會脫離“三農”工作的本質。作為農業大學的學生,要多深入農村、深入一線,廣泛開展社會調研、政策咨詢、科技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畢業后立志到農村就業創業,利用所學助力鄉村振興,實現人生理想。
(三)做愛農民的時代新人
愛農民,方能付真情。農民身上蘊藏著無比豐厚的首創精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基層組織建設等都是農民創造的,農民的智慧結晶推動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農業大學的學生,要對農民有真愛、付真情,向農民尋良方、取真經,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
五、思政教育是農業院校的根本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作為農業院校的杰出代表,在九十一年的歷史中始終堅持創辦人何香凝先生“注重實踐 扶助農工”辦學思想,鼓勵引導學生學農業,愛農業,立志扎根基層。
(一)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堅定理想信念。學校以堅定理想信念為核心,遵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從學生入學就開展學農、愛農、獻身農業的思想教育,并且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構建包括政治理論學習、時事政策解讀、三農現代化學習、社會調查研究、志愿服務與實踐鍛煉在內的系統、專業、多元化的立體式思政體系。
(二)強化實踐育人作用,錘煉能力素養。一方面在培養過程中,學校通過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工作,強化專業素質培養;臨近就業時,再通過開展畢業生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到農村去、到基層去”。另一方面探索學校和地方建立實習基地機制,積極主動與地方深入開展基層治理、社會建設、公共服務、區域發展、精準扶貧等合作,既提高學校實踐育人水平,又助力地方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 劉璐. 中農辦主任韓俊解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 農民文摘, 2017(11):10-11.
[2] 張志平. 地方農業院校服務區域農業發展路徑[J]. 農業科技通訊,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