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紅 陳瑤

【摘要】目的 探究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心臟康復治療對其運動心肺功能的影響。方法 將我院診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成甲、乙兩組各40例分別施予常規治療和常規治療+心臟康復治療。結果 治療后兩組VO2 max/kg、VO2 max/HR、 METs均提高,前后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治療后均有提升,前后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臟康復治療對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心肺功能改善明顯,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建議推廣。
【關鍵詞】心力衰竭;心臟康復治療;運動心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7..02
心力衰竭指心血管疾病發展至一定的嚴重程度(終末期),主要反映心肌的收縮或舒張功能不全,導致靜脈回心血量不能被充分排出心臟,引發靜脈系統血液淤積、動脈系統血液灌注不足,進而引起心臟循環障礙癥候群。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呼吸道感染、輸液過快或過多、心肌病和心肌梗死等諸多因素均可能引發心衰,患者常有乏力、呼吸困難和液體潴留等表現[1]。心衰是全球老齡化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嚴峻問題,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加重了患者家庭及社會的整體經濟負擔,心血管領域中心衰的治療具有較高的挑戰性。本文就心力衰竭患者應用心臟康復治療對其運動心肺功能的影響展開探究,并將現階段取得結果進行整理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對象為我院于2017年5月~2019年3月診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將其隨機分成甲、乙兩組。甲組40例(男21女19),年齡42~72歲,平均(54.4±3.4)歲,病程2~7年,平均(3.8±1.3)年,20例II級 、16例III級、4例IV級(參照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乙組40例(男22女18),年齡30~76歲,平均(54.2±3.2)歲,病程2~7年,平均(3.8±1.3)年,19例II級、18例III級、3例IV級。二者組間差異極其微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實施本研究前已向醫院倫理委員會申請獲準,患者知情同意署名、臨床資料完整詳盡。
所有患者均符合心力衰竭病理的診斷標準,惡性腫瘤、相關心臟運動康復禁忌證患者均予以排除。
1.2 方法
甲組患者施予抗心衰藥物(β受體阻滯劑、洋地黃類、ACEI、利尿劑)聯合心臟康復治療:①糾正電解質失衡并良好維持,告知患者養成健康的飲食(低鹽)、作息(保證有6~8 h睡眠時間)習慣,指導患者定時定量用藥并觀察其服藥后的反應,密切留意患者各項生命體征。②運動前先進行CPX(心肺運動試驗),根據患者的心肺功能適應能力水平制定針對性的運動方案(一次負荷方案、二次負荷方案、遞增負荷方案)。為患者講解運動鍛煉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運動前做好熱身和肌肉拉伸,示范引導患者正確進行有氧運動(快走、慢跑),3次/w,20~30 min/次,以稍稍出汗或勞累為宜;運動強度和時間結合患者實際恢復情況進行調整,遵循循序漸進原則。③患者阻抗訓練與耐力訓練期間全程在其身邊陪護,監督患者運動動作確保動作規范,若期間患者出現喘氣困難、疼痛等現象應立即暫停相應運動并實施干預,保障患者的安全。使用心率手表對患者運動中的心率進行動態監測。④患者出院前耐心詳細叮囑院后自行運動時要選用合適的方式如:騎自行車、跳健美操、打乒乓球、練太極拳、打門球、爬樓梯等多種運動項目展開運動,按照由弱到強(輕微→適中→較強)的運動原則進行活動。初始運動時間可控制在25~30 min/次,待身體慢慢適應強度后可將時間調整為30~45 min/次,若患者運動可承受度較強,可再適量提升運動時間,但總時長應在<60 min范圍內,3~5次/w頻次為宜,上午7:00~9:00時段為最佳運動時間。并由家屬監督其堅持進行心臟康復訓練[2]。
乙組患者僅施予常規抗心衰藥物(同上)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及最大攝氧量(VO2 max/kg)、最大氧脈搏(VO2 max/HR)、最大代謝當量(METs)等心肺功能指標,運動期間對各心肺功能指標進行重復測量。
1.4 統計學方法
實施該項研究借助SPSS 20.0版本統計學軟件統將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兩組的計量資料以(x±s)進行表示,用t檢驗組間差異,計數資料以(%)進行表示,組間比較用x2檢驗,P<0.05代表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存質量評分和各項心肺功能指標: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VO2 max/kg、VO2 max/HR、METs進行比較,差異微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VO2 max/kg、VO2 max/HR、 METs均有提升,前后對比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甲組均更高,組間對比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1。
3 討 論
心臟是人體的總指揮部,當其出現衰竭時會影響到身體其他器官的運行,導致整個身體都出現問題。多數心衰患者將休息作為主要康復手段,認為休息可減輕心臟負擔從而減輕癥狀,但事實上有意避免運動、長期臥床反而可能導致出現骨質疏松等并發癥或心衰的急性發作。有研究表明,堅持運動的患者比以休息為主的患者,發生猝死的風險要低20%左右[3]。本文施予患者常規抗心衰藥物外聯合心臟康復治療,得到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VO2 max/kg、VO2 max/HR、METs均有提升,前后對比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甲組均更高,組間對比有差異P<0.05。提示有計劃的展開運動鍛煉可提高患者心肌耗氧量,對心肌的代謝和灌注起到良好改善,心肌的收縮力得以恢復,提高心肌耗氧量,心肺的氣體交換得以增加,使運動心肺功能增強。可見患者在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中,其心(血液循環系統)、肺(呼吸系統)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刺激,全身各組織、器官均可得到良好的氧氣供應和營養供應,維持最佳的功能狀況。
綜上所述,心臟康復治療對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心肺功能改善明顯,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 彭曉紅.心臟康復治療對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心肺功能的影響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6):3051-3052.
[2] 施祖芬,王昭昭.心臟康復治療對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心肺功能的臨床影響[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7,15(3):97-98.
[3] 范 潔.心臟康復治療對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心肺功能的臨床影響[J].雙足與保健,2018,v.27;No.186(04):91+9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