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儀

【摘要】目的 研究重型顱腦損傷病患機械通氣治療期間的有效護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本院接診且行機械通氣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病患40例,利用隨機數表法分成A組和B組(n=20)。當中,A組實行護理干預,B組實行常規護理。分析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0.0%,比B組的20.0%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取護理干預法,并將之運用于重型顱腦損傷病患機械通氣治療中,可有效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建議臨床推廣。
【關鍵詞】機械通氣;應用價值;重型顱腦損傷;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7..02
在急診外傷疾病當中,重型顱腦損傷具有比較高的發病率,且可引發諸多的并發癥,比如:呼吸衰竭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風險[1]。目前,臨床醫師可采取機械通氣療法來對重型顱腦損傷病患進行治療,雖能取得顯著療效,但治療期間的護理也是至關重要的。此研究,筆者將著重分析重型顱腦損傷病患機械通氣治療期間的有效護理措施及效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7年10月~2019年3月本院接診且行機械通氣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病患4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成A、B兩組,每組20例。當中,A組男12例,女8例;年齡22~76歲,平均(36.42±5.81)歲;氣管切開時間10~45 d,平均(22.68±3.64)d。B組男13例,女7例;年齡21~76歲,平均(36.84±5.92)歲;氣管切開時間10~44 d,平均(22.93±3.86)d?;颊吆炇鹬橥鈺?,有完整的病歷信息。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比較兩組的年齡和氣管切開時間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兩組都施行常規護理,A組加用護理干預法,詳細如下:(1)嚴密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充分了解各項檢查結果,注意觀察面色和瞳孔等變化,倘若患者存在有面部潮紅和多汗等癥狀,要警惕體溫升高亦或者是二氧化碳主流,需
立即對患者施以抗感染等處理。(2)如清醒的患者應加強心理護理及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發現患者的心理問題,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患者進行干預,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采取寫字和點頭等方式同患者進行溝通,和家屬一起安慰患者,增強患者面對治療的信心;昏迷的病人也要進行語言呼喚,以促醒。(3)建立好人工氣道后,需對加濕加溫器的工作參數作出適當的調整,并加強對患者進行氣道濕化處理的力度,操作過程中,要嚴格落實無菌原則,避免感染。每日對導管進行2次清洗消毒與固定工作,仔細檢查導管情況,防止發生氣管阻塞亦或者是導管脫管等不良事件。(4)加強觀察病人呼吸是否與呼吸機合拍,雙肺呼吸音是否對稱,呼吸音是否良好,若雙側胸部起伏不對稱,一側呼吸音減低,則可能氣胸,肺不張或氣插管過深偏向一側,觀察有無通氣不足,通氣過度,肺部感染,胃腸脹氣等合并癥,發現時須及時報告。(5)為患者進行吸痰時需合理調整負壓,避免引發氣道損傷等不良事件。吸痰時,要注意觀察患者面色與體征變化,了解其有無出現嗆咳、低氧血癥與心律失常等現象,針對出現上述癥狀者,需立即予以對癥處理。(6)長期使用機械通氣的病人須防止肺順應性下降,須定時翻身拍背排痰,以防墜積以至肺炎,及保持呼吸道通常;每隔一小時將潮氣量加大50~100%,間歇使肺膨脹3~4次,然后調回原來水平,借此可防止由于長期機械通氣,潮氣量維持不變時引起肺泡萎縮,肺順應性下降導致肺不張。(7)若患者病情允許,需將其床頭抬高約30~40°,并按時協助患者翻身拍背,完善痰培養檢查,避免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確保患者生命健康。
1.3 評價指標
統計兩組并發癥(心律失常,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的發生者例數,同時經計算后作出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用SPSS 20.0軟件,t和x2分別檢驗計量資料(x±s)與計數資料[n(%)],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0.0%,比B組的20.0%低,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3 討 論
對于重型顱腦損傷病患而言,其往往具有病情嚴重、預后差與發病急等特點,在入院后一般需要接受機械通氣治療,以有效改善其呼吸狀態,促進病情緩解,但為能確保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改善預后,護士需要做好患者治療期間的護理工作[2]?,F階段,護理干預作為一種比較新型的護理方法,能夠站在患者的角度進行充分的思考,同時結合疾病治療的要求,對患者施以個體化的護理,可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其臨床護理的效果,并有助于減少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改善患者預后[3]。此研究中,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B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機械通氣治療期間采取護理干預法對重型顱腦損傷病患進行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其發生嗆咳等并發癥的風險。通過開展護理干預工作,能夠幫助重型顱腦損傷病患減輕心理壓力,增強面對疾病的信心,而這對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來說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積極做好患者的氣道濕化、導管檢查和吸痰等護理工作,能夠有效減少其發生并發癥的風險;按時協助患者翻身,予以拍背護理,并做好患者的痰培養工作,能夠有效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4]。
綜上所述,對于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病患,采取護理干預法對其進行護理,能夠避免其在治療期間發生心律失常與嗆咳等并發癥,從而有助于減輕患者痛苦,促進病情早日康復,建議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郭玉梅.集束化護理干預對ICU重型顱腦損傷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療效[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9):1331-1332.
[2] 范艷竹,典慧娟,王 磊.不同吸痰方式對重型顱腦損傷機械通氣患者顱內壓水平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4):416-419.
[3] 廖 姝,王 莉,李 娟,等.對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21):249-250.
[4] 莊俊紅,劉華玲,鄭淑美,等.微生態腸內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8,17(9):929-93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