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靜
不適應新環境。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大學是首次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開始。高中之前的學生們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除了學習之外不需要擔心過多的問題,父母早已為學生們解決好一切。而突然之間,這樣的生活模式變成了“孤獨、弱小又無助”的獨自面對困難挑戰,這樣的心理落差難免使得初入大學的學生們無法適應,于是出現緊張、焦慮、失眠夢多等情況,或是因為害怕受到陌生人的傷害而自我保護意識過于強烈,這些情況都是無法適應新環境的表現,也為學生在后續階段出現心理問題埋下伏筆,是出現心理問題的初始階段。
不適應壓力。大學生面臨的第二個心理問題是無法正確面對壓力。俗話說化壓力為動力才是處世之道,但是心智發育并未完全成熟、還處在心理建設期的大學生們無法正確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確實為其學習生活增添了煩惱。高中之前,學生們受到的教育是老師手把手教學的學習模式,出現不懂不會的問題隨時會有老師同學在身邊輔導,而步入大學后,課堂學習成為大學生活的一小部分,同樣的問題需要自己動手查找、老師不再是學習的催促者與鞭撻者,全憑學生自覺。這樣,部分同學脫離了老師的管教、平時不積極上課學習,在期末考試時不會的問題又很多,面臨的突如其來的壓力著實讓其無法喘息。同樣,大學生也面臨著找工作、考研、出國深造等各方面的壓力。
由于情緒波動造成心理壓力。大學生活除了學習之外還有更多精彩的活動等著大家,比如“校園十大歌手”“朗誦比賽”等。組織活動經歷著從方案到策劃到選址到展開等一系列過程,中間任何一個步驟的失誤都將對活動造成不利影響。而參加活動策劃的學生在各個階段都可能出現由于想不出新點子、聯絡不到參賽者、場地洽談出現問題等等突發情況,難免出現情緒波動為其帶來巨大壓力。此外,大學生在面對男女關系方面出現的情緒波動現象更是無法忽視的,這些現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工作、學習、生活。
階段性特點。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階段性的特點,即在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同。例如,前文提到的適應性問題,這樣的問題大多出現在學生步入大學的初始階段,一段時間的接觸、交流,這樣的問題便得到解決,而出現壓力的情況一般出現在期末考試前、工作內容出現較大變動等。有數據顯示,正處在大一大二階段的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大多為學業問題與人際關系問題,而處在大三大四階段的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大多為工作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總而言之,在不同的階段,學生會面臨不同的心理問題。
困擾型特點。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困擾型特點。心理問題分障礙性、疾病型、困擾型三種,與前兩者不同,“困擾型”心理問題具有時間短、通過自我調節可以較快解決的特點,不需要借助醫療救治、醫療手段就可以解決。目前,絕大多數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屬于心理困擾,是在面臨考驗時出現情緒波動的正常現象,通過自我疏導、情緒化管理等途徑可以較快解決問題,“來的快、去的快”。而障礙性與疾病型心理問題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
累積性特點。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累積性特點,即出現心理困擾并不是一時間造成的,而是由于之前的問題未曾解決卻又出現新問題,這樣不斷積累引發的。這一點再從大學生初入大學出現適應性問題來說,不少學生在初高中養尊處優、自立自理能力較差,只是有了父母的照料這樣的問題并未表現出來,可一旦到了大學,在新環境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面臨著洗衣服、交電話費等現實性問題,自理能力不足的問題馬上變成阻礙其前進的心理障礙。大學生出現心理壓力、情緒波動現象也是由于問題堆積導致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觀察,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
自我適應性特點。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自我適應性特點。出現心理困擾現象是正常的,是人生在不同階段無法避免的問題,但絕大多數問題可以通過自我反思、自我協調來解決,并不需要借助醫療辦法緩解。例如,學生在期末考試周出現壓力較大情況時,通過抓住重點、及時復習、與身邊同學共同探討等途徑可以馬上將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壓力問題迎刃而解。總之,出現心理困擾是大學生不可避免的問題,伴隨著學生能力的提高與心智的成熟不斷被化解,學生的自我適應能力也不斷提高。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精準分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對其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精準分類。概念模糊、評價失誤是教師在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極易造成無病生非現象,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針對心理問題不同程度氛圍的障礙性、疾病型、困擾型的特點,高校教師要善于區分不同問題的不同表現,對癥下藥,積極引導學生走出心理問題,促進個體發展。
構建專屬心理咨詢室,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構建專屬心理咨詢室,幫助學生解決健康問題。現階段,我國大多數高校都設立了心理咨詢室,并配備了專門的心理老師為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供服務,然而,大多數的心理咨詢室并未發揮太大作用,只是有學生來時提供服務,未做到全方位關注學生發展動態。基于此,心理咨詢室可以利用大數據,實時分析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利用公眾號等媒介提供心理咨詢信息,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同時,解決問題應該是從始至終的,不應該只關注某一時間點。
有效發揮思政教育課作用。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思政教育課的作用。我國廣大高校都有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學生心理健康》等公共基礎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高校教師在講解課程內容時,一方面要緊扣課程標準,構建體系完備的課程內容,使學生學到滿意的知識;另一方面,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潛移默化的促使學生不拘泥于眼前的問題,找準方法,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促進自身心理問題的解決,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視自我調節方法。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生重視自我調節方法。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個體差異性,不同學生心理問題各有特色,而最了解問題所在的也是學生本身,因此,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生重視自我調節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要多反思、勤思考,善于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找準可以進步的著力點,不斷完善自身的缺陷;當心理問題發生時,做到不慌張,沉著鎮定,敏銳的察覺到問題之所在,通過自我調節的方法將問題化解。
推進網絡心理安全教育工作。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推進網絡心理安全教育工作。大學生是使用互聯網查詢資料的主體,除了查詢課堂知識外,工作招聘、身體健康等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找到答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同網絡心理安全教育出發,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眾號,推送心理健康知識,并設置“樹洞”、“小秘密”等模塊,讓學生們在匿名的情況下主動解決自身問題,利用現在科技促進學生更好成長。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極易受到由于無法適應新環境、失戀、突如其來的壓力等帶來的情緒波動,且其心理問題具有階段性、困擾型、累積性等特點,高校應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積極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路徑,通過分類心理問題、開設心理咨詢室等途徑積極引導大學生直面心理挫折,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