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虹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文化建設是實現“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其中蘊含了豐富的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使得文化建設的方向更明確,也凸顯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一)文化建設具有影響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文化能為人民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形成民族凝聚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文化既是經濟、政治發展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經濟、政治的發展。文化的建設與發展能夠推動經濟政治的發展,能夠樹立并提升新的國家形象,使國際社會更了解、接納中國。
(二)社會矛盾的變化進一步突顯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十九大之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這種變化對我國社會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已經超越了簡單的物質需求,解決新時代的社會需求,必須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建設恰恰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成就提高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并用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學藝術和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3]
(三)時代環境的轉變加強了文化建設在國家建設中的比重和影響。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較量除了經濟軍事實力之外,更有文化的競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誰開始喜歡你的文化,你就開始擁有了誰。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額,才能成為文化大國,才能成為世界強國”[4],文化建設和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文化強國是一條重要的強國之路。
(一)文化是國家形象的代表,是軟實力的承載,是民族之根,國家之魂。文化建設一直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的今天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悠久文明歷史和基礎上的。美國國務卿約瑟夫·奈曾提出過“軟實力”的概念,軟實力的來源是文化吸引力、意識形態和國際制度,是一種有別于傳統經濟力量、武器裝備等硬實力的力量,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如果得到他國的認可,那么,它在實現自己的目標和推行相關政策和主張的時候,所遇到的阻力就比較小,所獲得的認可度就大。在整個國際社會和規則適應過程中所作出的改變和付出的成本就比較小,進而更大的促進自身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二)傳統文化是治理國家的重要資源和方法。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是我們生存、發展和壯大的根基,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5]但近代以來,中國發展落后于世界,積貧積弱,遭受列強的入侵,國家遭到踐踏,文明被抹殺,極大影響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通過文化建設可解決重塑和發揚的問題。
(三)核心價值觀是公民培養的重要價值指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公民行為、思想的導向和價值指引,影響著其價值和是非判斷,塑造個人的價值觀,并形成規范的社會制度,核心價值觀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的重塑、是中國價值的體現、凝聚了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一)強化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憲法,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的強化。改革開放,至今已有40年,期間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道路,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西方價值觀不斷滲入,意識形態逐漸復雜,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受到挑戰。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要有明確的理論思維,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7]在新時代,進一步強化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引領和強化新時期社會政治信仰,是文化思想建設領域的一項重大任務和課題。
(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習近平
指出,要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這種根基來自于國家文化建設的加強和價值觀念的有力傳播。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價值,文化產業的價值可能遠遠超過制造、生產等行業的價值,被稱為朝陽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更能夠打造和形成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念,是實現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基礎和保障,成為推動一個國家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三)提升國家形象,打造軟實力,取之于民,貼近于民。通過文化建設,打造中國國家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影響力,從國際到國內,樹立中國的睦鄰、親善、友好新形象。發展文化事業,推出具有先進性和代表性的優秀文化作品,滿足民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實現自我精神內涵的充分肯定,是經濟社會充分發展的表現,是文化建設在滿足社會需求維度新的表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社會建設呈現出新的特點,通過理論和現實相互促進推動文化建設,這決定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文化建設的關聯性和指導性,新時代,中國將走上一條文化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