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晴 白 雪
(1.武漢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2.湖北大學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破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我們知識經驗來源的兩條主要路徑。作為一個后來者的青少年學生,生來面對人類社會幾千年的發展和文化積累,最重要的使命和責任就是虛心學習前人積累起來的知識體系和文化知識,以最短的時間和較快捷的方式認識人類社會并達到社會發展的一般水平,以此為基礎再進行文化探索和知識創新,成就自己的學業或輝煌的事業。然而,青少年學生的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據有關部門統計,100名違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在學校紀律性差、無心向學者有90人。由于好奇而吸毒、走向犯罪道路有32人,由于沉迷于網絡、瀏覽色情網頁而犯罪有32人。這足以證明,源于“無心向學”而形成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是致使青少年走向犯罪主要原因,存在內在的因果關系①。另外,據21世紀教育網披露,部分涉“黃”的青少年學生,輕者想入非非,精神不振,無心向學;重者會誘發性犯罪及其與之聯系的暴力犯罪,甚至產生“賭博”心理,以此助長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的思想,敗壞社會風氣,摧毀個體人生②。諸如此類,案例多多。由此可見,在青少年學生中的確存在無心向學的現象,而且不是個案,具有普遍性,對己對人對社會均危害極大。
毛澤東同志說過:“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他人誨人不倦。”當下,沉迷網絡,自我滿足,無心向學,不求進取,得過且過等,是阻礙青少年學習進步和健康成長的絆腳石和攔路虎。其危害性巨大而深遠,不僅影射于他們的人生,而且危害社會和殃及家庭。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集中于遺傳素質、生活環境、良好教育和個體能動性等多種因素的合理搭配和有機融合。在青少年成人成才的發展和成長過程中,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起著啟蒙作用、奠基作用和主導作用,這是現代教育原理揭示的基本規律。教育是外因和條件,學生自身是內因和根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而發揮作用。倘若學生自身出現無心向學的心理傾向,就是內因出現了問題,一切外在教育和教義無法進入學生的頭腦和心靈,在個體身上顯示出教育的無效性。一個不愿接受學習和拒絕知識經驗的人,將是一個人生平庸或無可救藥和愚昧無知的人。馬云說,愚蠢比癌癥還可怕,癌癥可控制,愚蠢無藥可治。
青少年出生于家庭和成長于家庭,家庭是孩子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安樂窩,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為此父母就是孩子理所當然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牽掛著每一個家庭,無形中承擔著第一責任人的擔子和使命,對青少年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如果孩子出現了無心向學的問題,作為家庭或家長,無疑依舊為第一責任人。那就不是簡單地懊悔檢討和打臉自責那么簡單了,它對家庭的負面影響將是沉重的、深遠的甚至是毀滅性的,面臨著后繼無人或后繼無才的尷尬境遇啊!家長付出的少嗎?不是,可能更多,而收獲甚少或者是顆粒無收!這方面的案例比比皆是!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生終究要回歸家庭和社會。試想,家庭的逆子和學校的次品乃至廢品,一股腦地流向了寬廣無極的社會,其危害性和破壞性是不言而喻的。調查結果顯示,社會犯罪率與接受教育年限成反比。無心向學源于青少年的個體行為或價值取向,最后承接這個苦果或“惡果”的是社會,直接顯現出犯罪率上升,譬如從當代的電信詐騙和暴力犯罪中大多可追蹤到無心向學的跡象或影子。它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法制,違法犯罪,影響和干擾社會健康有序的持續發展。
青少年無心向學問題是存在的,后果是嚴峻和嚴重
的。雖然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但也決不是個案或偶發案例,是針對社會部分人群而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現象。表面上的無心向學,實質上是諸多青少年學生問題源頭所在,足以誘發一些認識問題和社會問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對社會存在,我們又該怎樣解決這個青少年的“無心向學”問題呢?
古代經典《大學》提出青少年成才的八條目,即格物、知至、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子把獲取世間道理和豐富知識(格物)置于首位,其后就意念誠實志向明確了,人生目標也順其自然地達成了。習近平要求青少年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再回首看看無心向學之青少年,絕大多數不是智力能力不行,而是缺乏頑強的意志品質。在青少年教育中最重要地是磨礪他們意志,培育鍥而不舍、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樹立積極向上、樂觀開放的人生態度,養成不怕挫折、堅韌頑強的健康心理。同時,自覺克服不思進取、無心向學、得過且過、甘愿平庸的懦夫心態和脆弱心理。
學習千萬條,興趣第一條。興趣是最好的導師,無心向學的起因是學生缺乏對學習的興趣,培育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③。要喚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還要千方百計地呵護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時以精彩
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的精湛教學藝術吸引學生對文化的探求和對知識的向往。堅持一定周期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探索未知思維定式,固化為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加之頑強的意志品質凝固,使之欲罷不能而持之以恒,克服無心向學不良心態于無形中悄然實現。
學生是內因是關鍵,學校是主體而發揮主導作用,家庭和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家庭和家長,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就是強調家長的示范和默化作用。家長不僅要關注子女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學業進取,學業精良是開辟幸福人生的起點。再者,社會大氣候對青少年影響無處不在,營造良好的社會生態和耕讀興家的文化環境至關重要。在各方齊抓共管條件下,形成凝聚合力,把青少年的無心向學消滅于萌芽階段,以求為民族復興造就出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 注 釋 ]
①鐘海培.當面對無心向學的學生時(EB|OL).道客巴巴,2013-7-25.
②黃忠影.無心向學的“破滅”人生(EB|OL).廣西田東縣法院網,2013-11-25.
③淺談對無心向學的學子的教學策略(EB|OL).百度文庫,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