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玉 張明偉 趙曉紅 張運建 魏 榮
(衡水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國職業教育是制度變遷的產物,但在發展中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校企合作能很好地克服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困境,在后期的發展中需要堅持政府的主導,秉持互惠共生原則,努力建構多維模型。
職業教育是制度環境變遷催生或適應制度環境的產物。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和教育部等六部門先后出臺《意見》)和《辦法》兩份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文件,對于開啟職教改革新征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我國制度環境的不斷變化,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專業結構、類別結構等都沒有形成。德國的“雙元制”、法國的“學徒培訓中心”等模式是國外職業教育的主要成果體現,也都充分展現了校企合作意蘊。近年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的職業教育辦學理念已具雛形,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必然發展的趨勢。“校企合作”都已經成為國內外高職院校的標志性特點,制度環境的變化產生的新特征與新要求,也對校企合作模式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析國內外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改革能夠有效解決環境變化帶來的各種問題。職業院校謀求有效的發展,提高育人水平,就必須大力實施校企合作。社會能夠接納高職畢業生、企業能夠選擇聘用高職畢業生。校企合作不僅有益于教學工作的發展,同時讓企業更了解和接納高職學生。另外,高職院校由于還處于發展初期階段,軟件和硬件條件還不完善,師資力量也相對不足,教學水平也有待提高,學校對學生就業的支持力度比較小,而企業可以給職業院校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和綜合素養。可以說,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方向,是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和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
校企雙方在合作的過程中,在合作思想、目標等方面還存在差異,導致目前校企合作還存在很多問題。
當前人才市場人才供大于求,在校企合作中職業院校處于劣勢,處于明顯被動的地位,職業院校去求企業。很多企業由于對職業院校抱有一定的偏見不是很重視,處于比較主動的地位,所以雙方在現實中的地位很不平等。
目前,職業院校學生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在企業生產過程中工作不認真,存在懶惰思想,對工種挑肥揀瘦,高不成、低不就。有的學生實習結束不肯與企業簽協議,使得他們在企業中不是很受歡迎,同時社會傳統教育思想也導致職業院校的學生在社會上不受重視,社會輿論導向不利。
企業的生產則是由市場來決定,學校的教學有嚴格的計劃性。比如當企業有了工作任務,但是學生卻因課程安排還未結束而不能參與到生產過程去。而學生需要實習時,企業的工作任務也可能不足而難以安排,學校教學計劃跟不上企業發展需求。
我國職業院校起步較晚,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在科研和技術開發研究方面積累不多,所以對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的力度并不大。而企業可以為職業院校提供學習的實踐場地、先進生產技術的機會,所以相對而言,職業院校的比較受益,校企雙方的資源付出不對等。
職業院校可以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塑造出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的校企合作形式,但需要共同遵循一定的原則。
1.校企間互惠共生
校企合作間要互惠共生。在合作的過程中,雙方既可以獲得各自的利益,同時也能維護自身的獨立性。所以學校與企業要尋找利益平衡點,最終實現互惠共生。
2.政府作為主導推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涉及多家職能部門,所以需要出面和各個部門進行溝通協調,政府要始終扮演好校企合作驅動者、調控者、督導者的角色,并且以政府為主導幫助學校與企業間進行深度合作,加快推進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構建。
校企合作的縱向維度過程,首先對人才市場需求認真分析,然后對教育效果進行評估,最后反饋修正。同時,校企合作的橫向維度過程,則是從校企合作的橫斷面出發,包括教育對象、教育基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