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森
(松原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松原 138000)
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課程思政的教育體系。讓每位教師都肩負育人職責,每門課都有育人功能,每節課都能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出來,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對人類的價值、對國家的價值、對民眾的價值、引導學生有大道的價值追求,培育學生學術精神、進取心、專注心、勤奮心、誠信心等,實現全過程、全方位、全體系的“三全育人”。
何為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者進行思想上積極的影響,以培養期望的政治思想品德的過程。我國社會主義職業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道德品質教育即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履行道德義務,以形成高尚的品德;(2)政治教育即引導學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逐步形成愛憎分明的政治態度和立場;(3)思想教育即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念,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1]
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推進“課程思政”改革,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素質全面的新時代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也是符合國家利益、符合社會發展、符合學生個人進步的有益措施。
“立德樹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地含義是:智力和體力都得到發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有高度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水平,通曉整個生產系統,具有共產主義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高等職業院校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具有精湛專業技術知識、高尚的職業道德、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級人才。
人的發展是由人的價值觀所決定的,同樣,一個渴望走向復興的民族,都離不開價值追求的指引,每段征程中都會有偉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在走向復興的征程中的信仰、希望和力量源泉,它將指引我們向光明的未來前行。結合職業院校教學實際,高職院校道德教育核心應該是具有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過專業“課程思政”,使學生把當前的學習與以后將從事的職業掛鉤,讓學生了解自己未來從事的工作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新時代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2]。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然而,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在國家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外來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和影響,不少國人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缺少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和認同,對西方的文化包括部分腐朽文化盲目的崇拜與模仿,以致于信仰缺失,信念不堅定。扎根文化,挺立中國文化精神于世界之中,為中華民族發展提供堅實的文化精神力量,要堅持民族自信,讓中華文化永遠充滿勃勃生機,使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竭盡全力把為國家培養忠于黨、忠于社會主義、立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終身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首要任務。青年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希望和棟梁,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有無數的青年在犧牲、在奉獻。我們要努力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一流人才,服務于國家發展總體戰略,為民族復興提供智力支持,造就一批忠誠于黨、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新時代建設者。
職業學校要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不單單要有高超的技術,超強的技能,還要有責任感,有擔當,甘于奉獻的工匠精神。對待未來職業工作有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并能在自己的職業工作生活中收獲幸福感、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執著專注于工作,工作作風嚴謹,態度精益求精、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在技術革新中能推陳出新,培養一批中國的大國工匠。
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不能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民族的建設和復興,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我們要培育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國文化精神、凝聚中國的力量,讓文化帶領前進的腳步,引領時代的風帆,讓中華民族兒女朝氣蓬勃走向未來,實現中國偉大的強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