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娟
(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天津 300270)
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盡如人意,為了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應當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結合。在深入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及心理訴求的前提下,開展與大學生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有效滿足學生需求,進一步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而,筆者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理論與實踐》(姚軍、張文海著,蘇州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一書,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建議。《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理論與實踐》一書,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個層面,根據大學生校園生活及學習發展的需要,從大學生心理問題概述、心理發展的本質和特點、常見心理問題及產生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等內容進行論述分析,既可作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又可作為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工作的參考用書。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涉及的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幫助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樣要求教師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相一致。與此同時,依托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促使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并有助于進一步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健全的人格。二是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單一形式,并且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可促進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針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各大高校用反映政治集團利益或者意識的思想,通過一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思想層面上的引導,促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內容較為廣泛,比如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等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指,教育工作人員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方式,改變大學生的心理活動,進而對其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方法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有著“以我國社會建設指導思想為基礎、以當前實際社會環境為依托、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共同點。
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夠促使高校學生以一種正面、積極的心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轉化為高校學生自身的理想信念。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條件,并且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拓展有著一定促進作用,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開展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內容上有著一定的協同性。
在德育教育的范圍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可結合彼此的特點,在堅持分工的基礎上進行積極且有效的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原理,在心理教育過程中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導向內容,這樣就能實現二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在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政治修養、綜合素質。
問題導向是以問題為工作的出發點,以問題為事實現象探尋的著力點,以問題為解決目標的工作導向方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思想政治方面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這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現實著力點,且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可能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所以二者之間的有機結合才有了現實基礎。不可否認的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二者在融合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新的問題,而解決這類問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堅持最初的出發點,即“以問題為導向的原則”。
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事物的價值也就取決于人們的思想觀念。高校學生的年齡在18-22歲之間,這個階段正是建立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承擔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可看做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的導向內容,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基于目前社會情況以及學生自我價值的認同,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這一點上能夠積極結合,通過指導內容和思維方式的有機結合,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建立起相應的道德防線,以此應對目前社會上通貨膨脹、就業困難、房價上漲等等現象帶來的思想沖擊。
當代大學生已具備獨立的思維,接受的信息面也較為廣闊,大學生獲得教育的途徑有學校方面、家庭方面和來自日常生活的社會方面。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依據三方面結合的方式進行教育,高校階段,學生在學校的時間較長,可通過長時間基礎知識的培訓令學生對教育理念形成認知,使學校完成對大學生的育人功能,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環境與氛圍,加深學生對教育的理解。在家庭教育方面,家庭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家族的傳統觀念和父母行為習慣都可對學生產生影響,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滲透,令其與家庭理念相一致,可為學生提供延續性教育。在進行社會方面教育時,依據社會整體趨勢,營造相應的教學環境,使大學生在校園可感受到社會信息,為大學生步入社會工作和生活做鋪墊。將學校方面、家庭方面和社會方面相融合,為大學生建立綜合性教育環境。環境對受教育主體有著重要的關系,常言道“環境創造人、人也創造環境”。教育環境的營造為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創造了外部支撐空間。對此,一方面要建立起相關的教育制度,讓制度成為價值的導向元素,進而為協同教育理念的落實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創建優美和諧的校園文化,學校要營造潔凈、舒適的校園環境以及景觀,根據高校的教育特點,因地制宜對學校的景觀進行設計,進而促使學生產生校園歸屬感。
高校的學習氛圍和生活氛圍較為松散,大學生在進行學習知識時,可有大部分業余時間來利用,學校很難形成統一管理。學生階段思想成熟度不足,易受外來影響,學校應建立合理的學校氛圍,適當的組織活動,令學生進行參與,通過集體活動來傳播正能量。教師在組織活動中,如發現學生存在自閉、抑郁等傾向,可進行活動,來激起學生對生活和學習的向往,使學生走出心理陰影,提升大學生的自信心,令其思想感情符合當前的年齡段,積極向上、拼搏進取,通過交際氛圍的建立,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開展。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大學生通過網絡渠道獲取更多的信息,但在學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時,網絡中充斥著負面信息、消極情緒,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部分學生甚至將負面消息作為一種潮流進行散發,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高校可建立相應的網站,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宣傳,并開設相應的在線服務,由相關專業性教師提供咨詢服務,便于對學生提供及時的身心教育。在進行校園網頁建設時,應加大與思想政治內容相關的信息推廣,弘揚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教師應將時政熱點、社會正能量與思想政治內容相融合,學生在瀏覽信息時,可通過理念與信息結合的方式,令學生對教育理念理解更深刻。
實踐活動是校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對新時期大學教育,高校要重視校園實踐活動建設,通過實踐活動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根據當代高等教育特點,高校通常都會設置心理測試與心理檔案管理,通過定期對學生的心理測試,有效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變化情況,對于出現問題傾向的學生要及時為其答疑解惑,科學引導學生的思想,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不斷在實踐活動中為學生健康心理的構建和正確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
課堂是知識傳授的主要陣地,新時期高校教育,教師要有意識的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融合,課堂上準確抓住二者理論共同點,將相關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例如在思政課堂,單一的理論講授可能會覺得枯燥,此時教師應該抓住學生這個心理,開展有趣的課堂活動,吸引學生興趣,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師也要適時的將思想政治理論貫穿其中,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與傳授。高校要為學生建立起以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為基礎的教育載體,通過大學生特色建筑、教學設備、景觀綠化、校規校訓、校園活動的建立、發展,讓隱性的校園文化對其心理、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要將教學內容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促使理論和實踐擰成“一股繩”,為學生創建出內容豐富且具有實效性的教學內容,進而避免高校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出現“形式化”的現象。
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思想政治一點都不陌生,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在學生的整個成長歷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直到大學階段,學生才慢慢理解心理健康的含義。導致這個的原因并非是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晦澀難懂,而是因為大學時期,學生們心理才慢慢變得成熟。大學生是國家重點培養的對象,他們走進校園讀書,帶著的是社會對他們的期待。在大家眼里,大學生是優秀群體中的一部分,然而實際上,他們的心理狀態,卻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健康。根據相關的研究調查表面,很多的大學生存在著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假如不能很好地引導,那么很容易轉變為不健康的負面情緒。立足于以往的角度出發,思想政治教育帶給學生的好處是滿腔熱血,無限的激情,帶來的不足之處就是無法幫助學生擺脫來自生活的苦惱。這意味著,要想真正地擺脫這種困境,就需要充分地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