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顯紋
(贛州市博物館,江西 贛州 341000)
贛州位于江西南部,俗稱贛南,轄十八個縣(市、區),全市人口970萬。贛南是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人民共和國的搖籃,是蘇區精神的主要發源地,是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和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的中心區域,具有特殊、重要的歷史地位。贛南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光榮的革命歷史為贛南人民遺留下了眾多的革命舊居舊址。據統計,贛州全市擁有革命遺址688處775個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63個點,占8%;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1處142個點,占18%;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3處184個點,占24%;不可移動保護名錄386處,占51%。主要集中在瑞金市(91處)、于都縣(111處)、寧都縣(98處)、興國縣(64處)、會昌縣(30處)等。同時,設立有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瑞金、國家一級館)、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贛州市、在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于都、國家二級館)、興國革命紀念館(國家三級館)、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寧都)、尋烏縣革命歷史紀念館、信豐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等眾多革命紀念場館。本文圍繞贛南紅色歷史講解員如何在新時代把握中央蘇區歷史,探討贛南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工作應當堅持的原則。
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贛南紅色景區、景點和紅色歷史場館的講解人員,宣傳講解的是20世紀20-3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土地革命運動的歷史,蘇區軍民“反圍剿”的歷史。對待歷史問題,我們要以中國共產黨的兩個《歷史問題的決議》和歷次黨的代表大會對歷史問題的表述為準。對歷史事件的評判上,要自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1945年4月,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的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自覺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本國的具體國情,研究本國的具體問題,認識本國革命的特點,探索適合本國革命的具體道路,制定符合本國革命的戰略、策略,把“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緊密結合”,堅持獨立自主,把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相結合,是中國革命斗爭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
全黨的這一認識,是全面總結土地革命時期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形成的。也是十年土地革命戰爭中付出沉重的代價換來的。因此,紅色歷史講解員首先要學懂中央蘇區的歷史,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宣講教育工作,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堅定性。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具有特殊性,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不同于俄國等其他國家。
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揭示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現狀。中國當時同時存在微弱的資本主義經濟與嚴重的半封建經濟,以及近現代的城市工業與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并且中國當時由多個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不同的利益紛爭,導致中央軍閥與地方軍閥共存,統治階級政權內部長期不斷的分裂與戰爭,這給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在白色政權之間有了存在和發展的可能。而且中國是大國,回旋余地大,使中國共產黨領導土地革命及其產生的紅軍有生存發展的機會和可能。
1927年,國民黨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全國政權,占據著國家的正統位置,又有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樞紐和命脈,獲得了帝國主義的承認與支援,擁有國內、國際兩大資源。1927年后,國民黨政府通過改編,建立起了強大的軍隊,武器裝備和世界現代國家大體相同,200萬常備軍的數量則超過了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中國革命要戰勝如此強大的敵人,不可能速勝,必須長期奮斗、斗爭,逐步發展壯大革命力量,直到革命力量超過反革命的力量之時,才能與國民黨軍展開決戰,奪取革命勝利。
起初紅軍人數很少,與200萬的國民黨正規軍相比處于絕對的劣勢。而且紅軍一產生就處于四面白色政權的包圍之中,常遭到敵人的進攻和“圍剿”,生存條件非常惡劣。紅軍不僅沒有外援,沒有鞏固的后方基地,沒有穩固的補給來源,武器彈藥和經費、給養都只能取之于敵人。紅軍的弱小,也決定了紅軍只能在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發展,積極幫助農民土地革命,贏得廣大農民的積極擁護和支持,才能生存和發展,以時間換空間,逐步積聚革命力量,爭取早日實現階級力量對比的轉折性變化。
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開展土地革命,有了較大的政治影響,代表了中國先進生產力。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代表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人數雖然不多,但組織嚴密,密切聯系廣大群眾,有極強的戰斗力。所領導的土地革命能夠獲得占中國人口80%的農民的擁護和支持。這就意味著中國革命能得到絕大多數人民的支持,一定會最終取得勝利。
真實是歷史的生命。紅色歷史講解員宣傳、講解蘇區的歷史、蘇區的英雄模范人物一定要真實,不能隨意曲解和編造。對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重要節點都要實事求是,不夸大、不縮小。對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原因、結果都要堅持客觀真實、實事求是地宣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非常熟悉土地革命斗爭的歷史,特別是中央蘇區創立、發展、鼎盛和長征后浴血堅持的歷史。
中央蘇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毛澤東1934年1月21日在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中國蘇維埃區域是全中國反帝國主義的革命根據地……至于中央蘇區,這里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大本營?!盵1]習近平指出:在黨創建的各個革命根據地中,中央革命根據地“最具有代表性”,“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個”[2]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不能割斷的,看待中央蘇區史必須堅持歷史的連續的觀點。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發展的眼光看歷史,強調歷史不能割斷,多次闡述了黨史、國史的連續性。“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敝挥袌猿謿v史連續性,才能看清歷史發展的脈絡和內在演進的邏輯。如果人為將歷史割斷,不僅會忽視歷史本身的連續性,還會導致中央蘇區歷史的碎片化。要堅持歷史的內在邏輯關系,善于繼承歷史的遺產,吸收歷史的智慧。同時,歷史是由人物和事件構成的連續性的變化,人物和事件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衰亡的過程。對于具體的歷史人物,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條件、歷史背景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真正實現對中央蘇區歷史的科學認識。
研究歷史和宣傳歷史,從來都不是單純為研究而研究、為宣傳而宣傳的。研究歷史是為了啟迪未來,讓歷史的經驗教訓能讓后來者引為借鑒,減少今天工作的失誤。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革命歷史的資政育人作用給予了高度重視,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而且還從理論層面進一步闡釋了中國革命歷史的現實意義。強調“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主張繼承和發揚革命優良傳統。強調借鑒中國革命歷史經驗,注重繼承和發揚革命優良傳統,主張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紅色歷史講解員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能夠寓論于史,恰當地畫龍點睛,不時總結幾句很有現實意義的話,給人教育和啟迪。
首先,要樹立全局觀念,做到紅色文化資源全市一盤棋。各縣(市、區)之間在宣傳中央蘇區歷史時,不能局限于宣傳當地,要兼顧其他縣(市、區)。同一段蘇區歷史,如果各地不同的解讀,觀眾就會無所適從,不知到底應相信誰,無形中降低了宣傳的效果;如果全市各縣(市、區)在若干宣傳口徑上一致起來,一個聲音說話,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歷史數字,不隨意亂說,就能使人入心入腦,讓人記住。
其次,要突出各地的地域主題,加強贛南紅色旅游的規劃與布局。要通盤考慮,一縣(市、區)主打一個紅色文化主題,不重復,只突出一個亮點,互相補充,搞好、搞活全市的紅色旅游。各縣(市、區)紅色文化主題可以從當地最響亮、最吸引人、最有宣傳價值的事件為主題。比如,瑞金市是共和國搖籃,主要突出“紅色故都”文化品牌;興國縣是毛澤東突出表揚的“蘇區模范縣”、是建國后授銜的開國將領最多的縣份之一(全國第二),主打“蘇區模范”縣、“將軍縣”文化品牌;寧都縣要突出“寧都起義”和紅軍反“圍剿”戰爭文化品牌;于都縣是紅軍出發長征時的集結之地,主打“打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文化主題;會昌縣要突出毛主席“風景這邊獨好”和鄧小平任書記的“會尋安”中心縣委這個文化主題;尋烏縣要突出《尋烏調查》主題;石城縣要突出石城阻擊戰主題;贛縣要突出“封鎖線上的交易”文化主題;信豐、大余二縣要著重宣傳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品牌,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說“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3]讓廣大人民群眾深切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輩用獻血和生命換來的,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堅定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紅色歷史講解員要提高贛南革命宣教品位,分辨是非曲折,自如應對和解答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和歷史問題,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