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6)
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新時代,學校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顯著變化,必然帶來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模式和政策環境的深刻變革。學院結合自身學科和專業實際、發展需要和師生關切,立足學科特色,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相統一、理念更新和實踐創新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圍繞“確定問題、調研交流、討論實踐”三個階段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每個階段參照“廣泛調研、形成共識、開展實踐、過程總結、指導實踐”五個步驟從理念到落實、從學習到實踐層層穩步推進的實施過程。
學院聚焦學生、學科、學院各個層面的發展難題,全面分析學院發展建設現狀,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一)人才培養方面
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理念,探索科創平臺牽引下的特色人才培養體系。
1.打造高質量實踐基地。利用科研合作優勢,建立一批能夠開展深度生產實踐的企業實踐基地,選聘一批高水平的實踐指導教師,建立以小班化和專業化為特征的實習團隊。
2.構建特色培養體系。結合學院專業特點,構建了集“趣味科創、專業競技、項目研修”于一體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
3.推動項目驅動式科研訓練。落實本科生學術導師制,建立教學科研資源統籌機制,制定分類別、分層次的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促進科研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
(二)教學工作方面
聚焦教育理念更新、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推進工作落實。
1.強化內外交流,更新教育理念。組織召開培養方案研討會、專題報告,赴國內高校以及對口企業開展人才培養調研,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
2.強化全員參與,優化育人格局。成立教育思想大討論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加強以高水平師資為核心的教學團隊建設、學術梯隊培養、青年教師教學認知和實踐能力培養、規范班主任工作,在全院形成全員育人大格局。
3.強化制度建設,落實條件保障。建立以業績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出臺涉及教學與科研成果獲得、平臺與基地建設、青年教師項目經費配套等多方面的激勵制度,更好的發揮資源配置對成果產出的杠桿作用。
(三)科研平臺
學院依托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聯合實驗室、新型科研機構建設,不斷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充分發揮科研育人功能,為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助力。
1.以重點實驗室建設為契機,探索以重點項目牽引體制機制改革、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新路徑。
2.加強與企業建設聯合實驗室,使實驗室成為集教學、實驗及工程實踐于一體的重要實踐基地。
3.依托新型科研機構的發展建設,探索校內外核心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和優質科技資源的全面共享,實現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教學建設
學院推動教學與科研資源深度融合,并制定各類科研平臺管理辦法,落實運行保障條件,更好服務于學科發展和人才培育。
1.建好教學實驗中心和科研實驗中心,教學實驗中心鞏固教學資源,服務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科研實驗中心保障研究型探究和學科建設的兩大固有優勢。
2.通過實驗室開放共享探索學院開放辦學的格局構建,為學生營造自由、自主和開放的實驗室育人環境。
3.促進教學和科研實驗室統一管理、加大融合力度。統籌實驗室人員、設備等資源,建設實驗室MES系統,推行實驗室設備開放共享制度。
(五)文化建設
加強教育文化、教風學風以及師生對學校的認同度等影響大學育人溫度的要素的探討和建設,努力實現育人高度與育人溫度的相互統一。
1.以完善學科體系、重視科學研究、優化學術環境以及營造文化氣氛為抓手,在全院師生中形成發展共識。
2.設計學院文化用品,用更多的文化符號激發團結向上的內生動力。
全院上下圍繞人才培養質量深入討論,統一思想,并將研討共識落實到為教育教學提供保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實際行動中。
(一)教學成果
1.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教學改革新途徑。完成人才培養的修訂;與多家企業簽訂校企協同育人合作協議,建立學校、企業、社會多元協同的機械工程專業培養機制;設立輔修專業,并制定培養方案。
2.加速高層次師資隊伍建設,推動學科發展新高峰。學院高層次人才隊伍、教學成果獎均有所增加。
3.建立激勵評價機制,提升服務保障新高度。形成了實驗室管理工作人員崗位職責、黨政管理機構設置及職能劃分工作制度等10余項制度規范,完善了服務保障體系。
(二)平臺建設
1.積極推進了聯合辦學項目。
2.打造了高層次國際化平臺。
(三)人才培養
學生獲得省部級競賽獎人次大幅度增加,并在“互聯網+”、“創青春”、“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各大科創賽事中取得重大突破。
(一)在今后各類改革工作具體實施過程中仍需廣泛動員,充分汲取每一位師生智慧,進一步凝聚思想共識,使改革創新成為全院師生人才培養能力提升的牽引。
(二)結合學校特色及學院學科背景,廣泛調研國內著名高校及國際一流大學,聽取專家學者觀點,學習借鑒成功經驗,進一步匯聚發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