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和剛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吉林 長春 130062)
當代大學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生力軍,未來中國何以自信,靠的就是這些“天之驕子”,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近年來大學生盜竊案頻發,雖然大學生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這股濁流卻大煞風景。蟻穴雖小可潰千里長堤。因此,透視大學生盜竊心理并積極探索心理預防對策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研究方向。本文通過幾個大學生盜竊案例分析大學生盜竊心理,在此基礎上僅從心理學角度提出預防對策。
2011年7月南京某高校孫某盜竊同學財物,被棲霞檢察院批準逮捕;北京某高校趙某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先后三次盜取鄰居財物,由于數額較大,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2019年7月17日湖南某高校學生王雨(化名)因盜竊罪被判拘役3個月,處罰金4000元……這樣痛心的案例呈上升趨勢,大學生盜竊犯罪率的攀升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尋根溯源導致大學生盜竊案頻發的因素眾多,有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管理因素、學生個體因素等,但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因素還在于學生個體,本文僅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誘發大學生盜竊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隨著社會科技、經濟等方面的發展,奢侈品也逐漸流入百姓家,海外代購應運而生,各種琳瑯盲目的奢侈品或海外商品贏得消費者的青睞,然而這對于沒有經濟收入的大學生而言這種高消費他們無力負擔,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們有的勤工儉學,有的做兼職,但還有的卻走上了盜竊的犯罪路。這種盲目攀比、未富先奢、享受主義的毒瘤侵害著他們的肌體,使其與法治、道德的標準漸行漸遠,背道而馳。
有的同學盜竊僅僅是因為嫉妒某同學或為報復某同學,可能是積怨已久或是某一個眼神、某一句話觸發了他們的敏感神經,這類人往往是性格孤僻、不合群、心胸狹隘,盜竊只是為了解氣,以達到心理平衡或滿足。
有的同學初次盜竊未被發現,得逞后就忘記了盜竊時的戰戰兢兢,于是膽子越來越大,盜竊的次數增多,盜竊所得的財物越來越多,總覺得自己可以如第一次一樣在神不知鬼不覺中順利實施盜竊或盜竊后仍不被懷疑,這種僥幸心理使其越陷越深。
有的同學對于盜竊什么沒有明確的目標,手表、手機、衣物、錢、包……什么都可以是其獵物,因此他們往往不是為了盜竊而盜竊,也就是說他們不在乎盜竊到了什么,而在于尋求盜竊的刺激,這往往是變態心理驅使,使其無法自控進而出現的反常行為。
上文筆者已談到誘發大學生盜竊的因素不是單一的,因此,預防大學生盜竊的對策也不是單一維度的,本文筆者僅圍繞心理預防談幾點對策:
二十一世紀培養人才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而這依賴于健康的心理。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的個體是不會做出過激的行為。在高校雖然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但往往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而在大學“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已成為大學生的共識。因此,心理健康課形同虛設,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與素質教育同等的地位,切實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作用,才能有助于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真正成為教育工作的能手。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將學生的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一旦解決不了,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的幫助。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有心理問題不可恥,及時排解是關鍵的意識,不要羞于啟齒,要及時進行心理咨詢,有必要時要積極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
當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泛在學習創設了條件,學校應充分利用網絡,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微課,供學生課下學習的同時接受心理教育;同時,開設公眾號,圍繞典型的心理案例展開討論;還可圍繞心理教育組織短劇、征文、辯論賽等比賽,多種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告別理論型灌輸,寓教于樂。
通過大學生盜竊案例,分析大學生盜竊犯罪心理是預防大學生盜竊案頻發的有效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盜竊心理特點可能出現新的變化,因此,研究大學生盜竊犯罪心理,預防大學生盜竊犯罪應是長期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