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迪 劉思迪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210)
從本質上來說,雖然中國的高等教育模式和俄羅斯的高等教育模式都取自于前蘇聯的教育模式。但是,由于中國和俄羅斯在國情方面存在差異,文化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高等教育情況方面也就迥然不同。從社會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中俄兩國現在都處于教育事業的轉型階段,在高等教育辦學模式方面也各有各的優勢和缺陷。但是若是能夠加強兩國高等教育的對比,也能夠從中探索出有效的解決策略,從而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自從中國高等教育在1999年開始實施擴招政策以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就開始迅速推進。之后,在教育事業的改革中,高等教育的模式也在不斷深化和改革。如今,高校教育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幾點特征:
1.管理體制發生了改革
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國內的教育管理體制是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在教育管理中,教育部是最高的行政機構。目前,國內的高校教育已經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其高校教育的總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一。
2.教育的結構和類型都具有多樣化的特點
國內高校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不管是層次結構、學科結構,還是布局,都發生了十分深刻的變化。如今,本專科的比例逐漸趨于合理性,專科的層次也在逐漸提高。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學校設置也開始向西部以及地市級城市延伸,地區之間的差異在縮小。另外,高校辦學的類型也十分多樣化。大學、學院、高職院校并存,全日制、自學考試等教育形式也并存。
3.對于高校教育質量高度重視
擴招,雖然促使高校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但是卻也導致高校教育的質量下降。如今,在教育事業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各大高校也開始認識到了提高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性,教育部和財政部也聯合頒布了相關的政策,各大高校紛紛根據政策的要求和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深化教育改革,重視教育質量,促使高校教育開始從規模發展向提高質量方面轉移。
4.教育經費體制改革
長期以來,國內的高校教育經費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但是,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單純的政府財政撥款模式也有了轉變,開始改變為多渠道投資,形成了一種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其他渠道籌資輔助的多渠道資金籌集新體制。并且,高校的教育經費每年都在增加。
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聯邦的高等教育也開始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在延續和繼承前蘇聯的某些教育模式之下,俄羅斯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年來,為了適應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的發展,俄羅斯的高校教育也正在進行全面的改革。
1.在教育管理模式方面進行了改革
從本質上來說,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方面,前蘇聯實行的是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模式,在高等學校的方方面面都是由國家統一領導的。這種強制性的集權管理模式,限制了教師、學生以及高校的發展。而俄羅斯則將管理職權分散化,擴大了地區和高校的自主權,實行中央、地區以及高校三級分層管理模式。
2.在辦學體制方面進行了改革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高校教育辦學體制方面,前蘇聯是比較單一的,沒有民辦學校,只有國家辦學,在高校管理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而俄羅斯在沿襲前蘇聯高校教育模式方面,針對原本的辦學體制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將傳統的單一辦學體制改成了多元化的辦學體制,很多的非國立大學也開始迅速發展。
3.在教育結構方面進行了改革
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勞動市場的需求,俄羅斯聯邦政府對高校教育的結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高校教育逐漸向多層次的教育結構過渡,從而促使教育層次結構變得更加靈活多樣。
4.對高校辦學質量予以了高度的重視
前蘇聯對高校教育的質量具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而俄羅斯聯邦政府也十分重視高校的質量標準。其中,尤其是對非國立學校的辦學質量,更是監管地十分嚴格。如今,俄羅斯頒布了專門的教育法,例如《俄羅斯聯邦教育法》、《高等職業以及大學后續職業教育法》等,以此來限定高校辦學質量,而且還確立了專門的質量評估體系。俄羅斯的教育質量評估體系是一種內外兼顧的特色評估體系,在內部評估中強調高校的自我檢查,以便于高校在外部評定中有相當的競爭力。而外部評估體系則由三種制度構成,是以國家為主體的認可、評定與鑒定。
在前蘇聯的高校教育中,僅僅設置了本科、專科,在學制結構方面也比較單一。學生畢業之后,通常沒有學位,而是被授予本專業專家的稱號。在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對高校教育模式進行了改革,調整了學制結構,學生在學習中被分為三個級別。其中,第一級別沒有學位,二、三級則可以分別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在國內的高校教育中,專科畢業生僅僅只有畢業證,沒有學位證,而本科只要課程考核達標,畢業答辯通過,就可以獲得學士學位。任何一項不達標,都無法獲得學士學位。之后可以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
其一,在國內,任何課程都具有著固定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而且教師在授課前也需要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但是俄羅斯卻沒有固定的大綱和教材,教師在授課環節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對應的計劃。其二,國內高校的每一節課程教學通常都會有很多學生來聽課,所以教師無法對所有學生都有全面的了解,無法很好地落實因材施教。但是俄羅斯的高校班級教學人數大都在20人左右,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地接觸到每一位學生,可以很好地因材施教。
在國內高校中,考試通常是百分制,另外還有少數的考查課主要以等級制為主。但是在俄羅斯的高校中,則都是采用5分制,課程考核通常為口試,并且現場打分。另外,國內高校教學普遍以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不利,而俄羅斯則不太看重分數,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毫無疑問,這種考核方式是更加全面通徹的。
其一,應該要積極地加強與國外各大高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并且積極地完善高等教育體系。其二,在教育方面應該要盡可能地做到相對公平。其三,積極地提高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并且全面地優化高等院校的結構,強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學。
其一,俄羅斯聯邦政府應該加大對高校教育的投資力度,確保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其二,政府應該加強對公、私立院校的審查,確保各大高校的教學水平和軟硬件水平。其三,高校需要積極地優化自身的教育結構,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社會的需求來設置對應的學科,并且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
總而言之,通過上文分析可以得知,中俄兩國在高校教育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也具有著一些共同點。比方說,在教學質量的控制、辦學體制方面比較相似,但是在具體的實施方面卻存在不同。不管是中國還是俄羅斯,在高校教育方面都還需要不斷地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地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