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輝君 藍海南
(作者單位:橫縣職業教育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1]。我校作為農村的國家級示范校,是培養農村職業技術人才的最重基地,人才的培養,不僅是技術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質和工匠精神的教育。構建農村中職學校新的德育和工匠精神培育模式,提高農村中職學校的德育效率,是我們的新時代的重要任務。
農村中職生思想道德素質整體偏低。我校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農村,由于受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的影響,農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除了少部分學生選擇就讀普通高中外,很多的初中畢業要么在打工,要么就在社會上游蕩,青少年犯罪的現象屢有發生。我們學校每年都招進2000多名農村初中畢業生,其中有將近一半是留守家庭的孩子,這些孩子一方面大多是家庭教育缺失,品德修養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條件和成績較差,學生的自卑心理較重,缺少進取的精神。
中職生文化課基礎較差,普遍存在“望數生畏”的心理。中職學校就讀的學生,文化基礎知識水平偏低。這些學生寫字錯別字連篇,請假條不會寫,沒有學習目標,沒有學習壓力,沒有學習動力,缺乏對現有專業和將來崗位性質的明確認識,對文化基礎課開始是聽不懂,然后變成了聽不進,最后就是反感,特別是數學課,更是沒有學習的熱情,存在“望數生畏”的心理。剖析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數學底子薄,對數學學科的學習有抵觸心理。
校企合作的發展,為中職生德育與工匠精神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當今英國﹑德國﹑法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和成熟的職業教育模式,這些國家在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企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企業主導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由學校﹑培訓中心﹑企業以及研究中心等組成職業教育集團,是學校與企業零距離,構建職業化的校園環境,體現在把企業的核心元素放到校園里,讓學生在企業化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在職業教育中,良好的校企文化環境,完善的制度,學校真正成為培養人才的地方。
社團的蓬勃發展為中職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第二課堂”。學生社團有自發性﹑自主性的特點,契合青少年學生注重個性張揚﹑追求個人成長的價值取向,受到越來越多中職學生的歡迎,得以迅速發展,正漸漸成為有效凝集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但由于農村中職學校學生總體素質不高,加之學校的硬件實力和軟件水平還跟不上,使得有些學生社團處于隨機的狀態,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和管理,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初見成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為“學科滲透”的德育與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的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多年來,我校數學教學按照學科教學自身的特點,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立足于平日的課堂教學和課內外教學實踐,已成功地將德育與工匠精神培育滲透到學科的課堂教學中,達到知識與道德﹑教學與教育﹑教書與育人的統一。各學科的教師也按照各自學科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基本國情﹑民族團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等教育,以及工匠精神﹑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教育,學校形成從上而下﹑從領導到班主任到一般教師的德育網絡和強大的德育隊伍,匯成了齊抓共管的德育局面,促進了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學校德育與工匠精神培育成效不斷提高。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健全的規章制度可以使各項實踐有序進行。
近幾年來,我們學校先后修訂和完善了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教師考勤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專業部和各部門工作制度﹑學生社團管理辦法等,并把各項制度落實到各個環節中,用制度管理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學校各項工作有序運轉,確保學校德育與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形成良性發展格局。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生入學前,我們首先確定研究的目標內容,新生入學之后,充分利用已經掌握的信息對學生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確定實驗對象和目標,制定初步的實施方案;隨后召開相關教師大會,進行工作動員,頒布實施方案,對德育與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任務進行分工,確保人人負其責,個個有任務,事事有人干。
我們組織各相關教師認真研究,相互聽課交流,總結歸納,找出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
參照企業的管理模式,制定以薪資管理制度為核心內容的企業化班級管理制度,培育工匠精神。
比如,我們通過借鑒企業的“7S”管理標準(整頓﹑整理﹑清潔﹑檢查﹑素養﹑安全﹑節約)相關內容,制定了《農村中職校班級“7S”管理》的相關制度。按實施方案進行研究,結合多種形式的調查研究,分析實施效果,注重作階段性總結,修訂各階段實施方案,檢驗育人效果,嘗試推廣階段性成果。
建立”學?!鐖F—老師—學生—社會”五位一體的良性互動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工匠精神。為了讓學校的社團工作開展有序有效,把學生社團活動作為學校理的重要方略。通過把社團當作學生“第二課堂”的形式,把社團當作學校德育與工匠精神教育的第二陣地,更好地引導和管理好社團,促進了學校德育與工匠精神教育工作的開展。
課堂教學滲透德育和工匠精神。作為培育現代工匠精神重要基地里的教師,一定要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教育思想,努力提升我們自身的教學能力和職業素質,勇于擔當。
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有機地將工匠精神滲透到課堂教學過程之中。例如數學課堂教學,我們利用教材 “閱讀空間”中數學名人軼事,向學生介紹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陳景潤等怎么克服困難﹑不逃避不退縮﹑如何刻苦鉆研,在數學研究方面所取得了輝煌成就和對人類的貢獻,頌揚他們的工匠精神。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工匠精神意識,同時初步形成了多渠道整體性德育與工匠精神培育的模式。